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長常冷嘲熱諷 小心孩子心靈受創

2006/09/06 06:00

文/柯俊銘

您常罵孩子嗎?最近發表在「美國精神醫學期刊」的一份報告指出,父母若慣以諷刺或刻薄的口氣指責子女,言語暴力所帶來的創傷,可能比肢體虐待還要嚴重,同樣也會造成深遠的影響,例如成年時,出現精神疾病的症狀。

在該研究中,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Martin Teicher博士,於各類媒體刊登廣告,招募到五百五十四位年齡介於十八至廿二歲的民眾,並利用問卷訪談的方式,蒐集參與者在孩提時,受虐經驗的資料,與鑑定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

由於諸多文獻已證實,童年曾被肢體或性虐待的孩子,長大後易有腦部邊緣系統受損的跡象,如腦波異常、幻覺、類似癲癇發作的失控表現,故研究者特別注意個案有無上述邊緣性過敏的問題。

另外,考量遭遇重大壓力事件者, 後續也常有所謂的解離(dissociation)反應,即個人意識、認同或行為協調突然暫時性的改變,如做白日夢、選擇性失憶、自我感喪失等,因此該現象也是評估的重點。

調查結束後,個案的受虐經驗被分為情緒性虐待(包括口語凌辱或目睹他人被毆打)、性侵害、肢體虐待,與曾蒙受兩種或三種型態的虐待,且逐一分析其與各類精神症狀間的關聯,還有比較彼此造成的病徵嚴重程度。

結果發現,具受虐經驗者中,五十九%曾蒙受多重型態的虐待。

受虐型態數目越多時,個案的精神症狀也會增加。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情緒性虐待所產生的症狀影響,居然和性侵害或肢體暴力差不多,甚至有較多的解離反應出現。

若只看口語凌辱的效應,統計顯示,其和憂鬱、憤怒、敵意、解離等症狀,有中至高度的相關,數值則和遭非家人性侵害類似,相較之下,肢體暴力反而遜色許多。

研究者表示,口語暴力與精神疾病的因果關係雖仍待確認,但對孩童腦部特定區域的發展似乎會帶來傷害,提高往後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因此,建議家長在教養過程中,應強調溝通與尊重,以免口出惡言後,不僅傷了孩子的自尊,也帶來許多後遺症。

(本文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