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失智症 讓我媽媽變了

2006/08/14 06:00

照護失智症患者,最困擾的莫過於人格改變,但透過接納、情緒轉移等,仍可找到解套方式,接受醫療、服用藥物也有助對抗情緒變異,解決照顧上的不可能任務。

文/張瓊之

初見李婆婆,是她與她的女兒同來門診時,在量完血壓、心跳之後,我詢問了一下她的不適。李婆婆滿臉笑容說:「我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我問她:「那你來神經內科門診,需要我協助你什麼呢?」李婆婆說:「不知道,人老了,記憶力比較差了。」在一旁的李小姐使了個眼色,我請護士小姐先帶病人到另一個房間中。

李小姐說:「我媽媽已經不是原來的她了!她以前是個內向、友善的人,現在我想,沒有人願意當她的朋友,她一天到晚跟人吵架,佔人家的便宜。反正,她很怪就是了。人家講一句讓她聽了不高興的話,她會回一百句,還會出手打人,我覺得很丟臉!」李小姐繼續說:「她只管自己,像大家一起去玩,明明一個人一瓶飲料,她就是要拿很多瓶,還藏在袋子內帶回家。唱卡拉O K,她每一首都要唱,不給別人機會。她也變得更邋遢不洗澡,衣服也不一定每天換,有時只換上衣而已…」。

從李小姐林林總總的敘述,可聽到兩個訊息。首先,李小姐強烈表達了照護一個人格改變的親人的強大壓力。另外,她經歷到了絕望、困惑、無所適從及哀傷的情緒。

但是李婆婆在隔壁和護理人員聊得很開心,全然不知道身旁的人已焦頭爛額,或許她的記性較差,但這絕不是主要問題。經診斷,她患了額顳葉失智症。

失智症會造成漸進式的多層次認知缺陷,而人格改變也是症狀之一。什麼是人格?什麼又是行為?在門診詢問家屬時,常讓他們感到很困惑,因為病人人格上的改變,常會透過一些行為表現,在台灣的教育裏,很少提及這方面的常識。

「我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在台灣人的字彙中,要完整拼出一個圖譜,好像很困難!除了智能受損、行為改變之外,人格改變是最困擾失智症照護者的一個面向。有些照顧者在經歷多次挫折後,培養了各種解套方式。例如行為上的接納,或適時轉移情境,可以減緩一些激動情緒、焦慮或攻擊行為。藥物上可使用抗焦慮劑、抗憂鬱劑及抗精神藥物。

人與人的相處,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端視出發點為何。最近收到李小姐的來信,感覺她的心情已放鬆許多,她不時會告訴我如何解決不可能的任務的方式,我相信愛已經為她找到出囗。

(本文作者為高雄長庚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