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孩子常失禁 易影響人格發展

2006/06/12 06:00

文/柯俊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廁訓練常讓家長頭痛,一般來說,孩童在五歲以後,大多能處理大小便,完全脫離包尿片的生活。但往後若仍有失禁現象,會對當事人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且易伴隨行為與情緒的問題。

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大學學者Joinson今年五月發表在「小兒科期刊」的報告指出, 在針對八千二百多位七至八歲的孩童進行大規模的調查發現,有一%的家長指出,孩子經常失禁﹙每週一次或更多﹚,五%則是偶爾失禁﹙每週少於一次﹚。若與正常同儕相比,較可能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DHD﹚、焦慮症狀、強迫症與類似對立反抗症的行為障礙。

另外,他們在學校被欺負,或變成所謂的「霸凌」,出現侵略性舉動的機會也較大。值得注意的是,當失禁發生越頻繁,上述問題會益加嚴重。

研究者表示,失禁與偏差表現的因果關係,目前仍有待釐清。

但這類孩童平時既要忍受濕臭的氣味,且須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甚至父母的苛責,本身蒙受的壓力很大,自信心顯著低落,長期下來,不利於往後人格發展。

有鑑於此,若發現孩子長大仍有失禁的情形,建議家長應儘快帶去小兒科接受檢查,徵詢專科醫師的意見。

(本文作者為高雄市公職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