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走不好,老了還是病了?

2012/12/29 06:00

文/沈聖偉

70歲的老李原本身體硬朗,健步如飛,但近年來,走路卻越顯疲態,越走越慢,且越來越彎腰,感覺像要往前摔倒一般。被好友帶至神經內科門診求治,原來是得了巴金森氏症。經過藥物調整之後,老李步伐又開始大了起來,雖然仍不及從前,但已有大幅改善。

步態不穩是很多老人常有的症狀,依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的死亡原因,事故傷害是第7位;跌倒是事故傷害的第二大原因。

造成步態不穩的可能性非常多,包括腳無力、退化性關節炎、腰椎問題、多發性神經病變、水腦症、中風、巴金森氏症、視力退化、藥物過度使用、居家環境不良等都有可能。其中有些部分是可以藉由藥物或是復健而改善,並不只是單純的老化沒辦法處理。

突發步態不穩 快就醫別拖延

首先特別要提醒民眾的是,如果發現有親朋好友突然出現步態不穩的情況,一定要儘速且就近就醫;在氣候變化時,顱內血管的狀況也是相對不穩定,如果有臉歪嘴斜、兩手力氣不對稱、講話口齒不清、步態不穩的話,極有可能是腦中風,切勿錯過就醫治療的黃金時間。

要提醒大家常被忽略的巴金森氏症,主要症狀包含了靜態性顫抖、肌肉僵硬、行動遲緩、姿勢平衡有問題、小碎步,容易向前跌倒、臉部表情變少、駝背等。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臨床症狀的表現,其原因可能有許多的不同,如顱內多發性小血管梗塞、顱內腫瘤、水腦症、錳中毒、腦神經退化等。

早期巴金森氏症 用藥可控制

治療上,也會因為不同的原因而有些許差異。不過在疾病初期,使用藥物多半可以改善症狀,延後失能的時間。

此外,巴金森氏症會造成病人的功能性大幅下降,使得家庭的負擔變大,因此,提早發現,提早使用藥物,對於病人以及家庭都有很大的幫助。

◎建議家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幾個注意事項:

●配合醫師指示服藥,切勿求好心切自行吃藥,以免藥物混亂。

●多多運動,來維持身體機能。

●學習慢活,雖然慢,仍然要活出自己跟自信。

●防跌倒環境,家庭要保持整潔以及乾燥(特別是浴室),以減少跌倒。

●使用輔具,如果病人只是輕度的障礙,利用輔具(如較大的餐具,自黏膠帶或拉鍊式的衣物)仍可維持病人獨立自主以及自尊。

●翻身拍背,避免嗆到。末期的病人通常都躺臥床上,需要專人照顧,要定時翻身,以及避免進食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的現象。

(作者為衛生署旗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