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馬術治療 復健的新趨勢

2012/08/28 06:00

文/顏芳瑜

顧名思義「馬術治療」就是利用騎馬進行治療。此治療方式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希臘羅馬神話裡的醫神Aesculapius,他將無法治癒的病人放在馬背上,藉此振奮其精神。早在西元前5世紀,希臘人也曾利用馬來為受傷的士兵做復健,可視為馬術治療的濫觴。

到了近代,丹麥女性Liz Hartel熱愛馬術,但在23歲那年卻因罹患小兒麻痺而下肢癱瘓,經過治療仍不放棄馬術,就這樣逐漸增進了背部肌力及下肢協調性,進而在1952、1956年連獲兩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馬術銀牌。因為Liz Hartel成功的案例,引發了各界研究馬術治療效用的興趣。

德國在上世紀70年代開啟了馬術運用在治療上的大門,同時正式成立學會。之後,英國、挪威、美國更是颳起了馬術治療的旋風,目前全世界約有24個國家進行馬術治療,台灣也是其中之一。

由於馬步的頻率及骨盆擺動方式與人類相似,當病人坐在馬背上時,可以提供正確的律動步伐及骨盆擺動經驗;而在馬背上訓練姿勢的控制也相當有效,它可以引發平衡反應、反射保護作用、以及肌肉控制的練習。

馬術治療除了把個案放在馬上,後來也發展出許多豐富的手法,加入了職能治療、治理治療等專業的理論手法,來訓練個案的肢體功能。

從職能治療的角度來看,馬術治療也等於是一種感覺統合治療,在馬背上輸入許多觸覺、本體覺、前庭覺、聽覺等感覺,讓病人擁有豐富、愉快的感覺經驗,且能嘗試如何調適、整合感覺,並做出適當反應。

在騎乘的過程中,加入一些關節運動、認知活動等,病人亦須與治療者、馬兒多方互動,建立溝通經驗,因此馬術治療能多方面提升病人的能力。

目前最常使用馬術治療的是腦性麻痺個案,而自閉症、過動症,以及步態異常、有生理功能缺損的小朋友也很合適,甚至成年病患只要找到適合的馬匹,亦可進行馬術治療。

台灣在1998年成立了中華民國傷健策騎協會,正式推動馬術治療。目前全國從事馬術治療的馬場遍布,包括:高雄、雲林、台中、中壢、新北市等地。許多馬場會與學校或機構合作,如果家長感興趣,可以向各地馬場詢問相關課程。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職能治療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