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幼兒目睹手足死亡 別忽略悲傷輔導

2012/08/20 06:00

文/侯宜君

5歲的小青(化名)和就讀小學二年級的姊姊和爸媽到海水浴場遊玩。原本她們在沙灘上堆疊城堡,姊姊看著泳客,對小青說:「我想學游泳!」兩人就走向浪潮拍打處。沒想到一個大浪打來,姊姊被捲入海中,爸媽來不及反應…。

當媽媽看到白布包裹著姊姊的身體,不禁情緒崩潰,大聲質問小青:「是誰叫姊姊去海裡的?」小青哭著說:「不是我害的!」

但是在姊姊的葬禮過後,小青晚上經常做噩夢,在校上課發呆,學習成效不彰,幼稚園老師發現,她與同學的爭執和攻擊行為變多。

目睹手足死亡對兒童來說是一個創傷事件,3歲到5歲兒童的死亡概念認為死亡是可逆轉的,即使參與死者葬禮也會有死者可能忽然回來的神奇想法,年幼喪親兒童常以發脾氣或攻擊行為與身體上的退化來表達情緒。一般正常的悲傷哀悼過程約為3個月,有些兒童會出現延宕悲傷反應,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

悲傷輔導工作主要協助喪親家庭重新建構對事件的感受,處理與逝者的未竟事務,健康地完成悲傷任務,重新開始正常生活。

◎Worden, J. W.提出4個悲傷輔導的目標(李開敏等譯,1995):

●增加失落的現實感。

●協助當事人處理已表達的或潛在的情感。

●協助當事人克服失落後,再適應過程中的障礙。

●鼓勵當事人向逝者告別,以健康的方式,並坦然地重新將感情投注在新的關係裡。

我運用藝術治療,以創作和遊戲方式協助小青在安全情境中重新經歷創傷,協助體認姊姊死亡的事實,透過儀式化行為幫助小青重新界定與逝者的關係。

在繪本說故事的活動中,用5歲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和其溝通有關死亡的資訊,緩和她在死亡適應上的困難。小青在歷時幾個月的諮商過程中,經常以遊戲隱喻的方式,如玩救護車和拯救傷者的遊戲呈現她對事件的情緒與死亡的理解。

通常在發生溺水事件後,失去子女的家長容易對倖存的孩子產生情感替代和轉移。因此小青的媽媽應設法停止自責與指責,正視自己的失落感和悲傷,才能幫助小青從創傷事件中感受到被愛,重新得到正向能量。

(作者為台南市學生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