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年長糖友須關注骨質疏鬆症 醫師提建議

2024/06/23 19:51

對年長的糖尿病友來說,骨質疏鬆症是值得關注之課題。(圖取自shutte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年長者如果身兼「糖友」,也就是有糖尿病,則需關注「骨質疏鬆症」。楊幼琳在粉專「楊幼琳醫師」以一個案例來說明:76歲林阿姨糖尿病診斷已經28年、最近一次糖化血色素(A1C) 6.3。有自體免疫甲狀腺炎、骨質疏鬆固定每半年打針。處方基礎胰島素、血糖藥雙胍類和DPP4抑制劑、他汀類降膽固醇藥。動脈硬化檢查ABI右腳1.23、左腳1.19均在正常範圍。診所安排骨密度檢查(BMD) 腰椎第一節到第四節T值-2.7。

根據糖尿病學會2024年5月更新出版,骨質疏鬆症風險因子有:停經婦女、65歲以上、瘦的、抽菸喝酒、有家族史、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與糖尿病有相關的: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血糖控制不佳,A1C超過8%;使用糖尿病藥物包含胰島素、SU、TZD;糖尿病合併症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周邊及自主神經病變;骨質密度檢查T值≦-2.0。

楊幼琳補充一項骨鬆盛行率的小科普知識:A1C每增加1%,骨折風險增加8%(RR 1.08 [95% CI 1.03-1.14])。台灣糖尿病照護網統計,以A1C 6-7%當作基準,A1C 9-10%增加24%骨折風險;A1C超過10%增加32%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症診斷為低創傷性骨折、或中軸型雙能量X光吸收儀 (DXA)T值≦-2.5且按ISCD建議應測量腰椎、髖骨至少兩個部位。不過,糖尿病友的骨鬆治療建議提前到T值≦-2.0,因為糖友體重重、胰島素阻抗會增加5-10%骨質密度,骨頭結構較脆而增加骨鬆骨折的風險。無論使用何種藥物,根據NOF指引及骨質疏鬆症學會皆建議每日補充維他命D 800-1000IU及鈣質1000-1200毫克、足夠日照及負重運動。

楊幼琳說明,骨質疏鬆症治療藥物機轉,分成兩種:抑制骨質回收,作用在噬骨細胞,有雙磷酸鹽類的福善美(Alendronate, Fosamax)、瑞骨卓(Risedronate, Reosteo)、骨力強(Zoledronate, Aclasta)、骨維壯(Ibandronate, Bonviva);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 的鈣穩(Raloxifene, Evista);RANKL單株抗體的保骼麗 (Denosumab, Prolia)。

促進骨質生成,作用在成骨細胞有骨穩(Teriparatide, Forteo副甲狀腺素及類似劑);作用在停骨素(Sclerostin)單株抗體的益穩挺 (Romosozumab, Evenity),其中益穩挺促骨質新生,也抑制骨質回收,所以BMD增加最好。

了解骨質疏鬆風險 方法多樣化

如何了解自己的骨質疏鬆症風險?楊幼琳表示,骨質疏鬆症篩檢的方法有:

●網路填寫FRAX、FRAXplus提供的表格,預估10年骨鬆骨折風險。

●跟年輕相比身高減少4公分;牆與頭枕部間距超過3公分;肋骨下緣與骨盆間距少於2指幅。

●BMD安排時間:第二型糖友診斷糖尿病5年後,根據風險因子定期追蹤;第一型糖友50歲以後髖骨DXA。

國人「三高一少」多 骨質疏鬆症常與肌少症共病

楊幼琳提到,台灣國人新的慢性病,為三高一少,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骨質疏鬆症。近5年盛行率將會陡升的有衰弱;10年肌少症;20年骨質疏鬆症。然而,根據健保資料庫,髖骨骨折患者僅1/4接受過骨密度檢查;僅1/3處方過骨鬆藥物,可見骨鬆的預防和治療不夠落實!

同時楊幼琳提醒,容易跟骨質疏鬆症共病的還有肌少症。生理上肌肉質量在40歲開始流失每十年減少8%;70歲每十年減少15%。台灣肌少症的盛行率65歲以上約占20%;80歲以上約40%且共病有認知功能衰退、日常活動功能依賴、血清白蛋白指數低下者。次發性肌少症高風險族群有惡性腫瘤、糖尿病、慢性腎臟病、高血壓、阻塞性肺病 (COPD)、心臟疾病、雄性激素睪固酮低下等。

肌少症診斷部分,2018年歐洲肌少症(EWGSOP2)診斷條件有三:肌力(握力)、體能表現及肌肉質量。目前最新版2019亞洲肌少症(AWGS) 診斷流程導入社區篩檢的觀念,測量小腿圍或完成SARC-F/-Calf問卷。

楊幼琳補充肌少症飲食建議:增加蛋白質(奶蛋豆魚肉)、鈣質每日攝取1200毫克、維生素D每日攝取800-1000 IU。股四頭肌又稱為第二心臟,改善肌少症的運動為增加下半身多關節阻力訓練,增加核心肌群的肌力,有深蹲、硬舉、弓箭步、空中腳踏車、棒式。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