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壓力大 易罹自律神經失調

2012/05/20 06:00

文/劉彥瑩

◎案例一:B太太是一位樸實苦幹的農婦。近來她陸續出現頭暈、耳鳴、胸悶、吃不下、人很累,但就是睡不著、躁熱、全身痠痛、走路就喘、無法做家事等不適,看遍醫院各科,檢查都說沒問題,判定為「自律神經失調」。但幾個月來,病情卻時好時壞,發作還要到急診室打點滴,每天吃很多顆藥,但也不知道長期吃有沒有問題?

◎案例二:S先生原本家庭幸福,年後公司放起無薪假,孩子唸貴族學校,按月得繳高額房貸。最近媽媽生病了,得常跑醫院照顧。

有一天他開車前往醫院途中,突然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手腳發麻、煩躁等不適,到醫院檢查都正常,診斷是「自律神經失調」。

◎案例三:P女士成長過程中,父親不負責任,賭博、喝酒、外遇,偶爾回家就罵人。母親必須養家,讓她從小就沒安全感。

最近P女士結婚剛懷孕,先生卻因工作需喝酒晚歸,讓她一直懷疑先生出軌,每天擔心、害怕,讓她漸漸出現失眠、心悸、吃不下、煩躁、易怒等症狀。醫院檢查也正常,判斷是「自律神經失調」。

臨床發現,像B太太這類「生理性」自律神經失調患者雖有許多身體不適,但藥物治療反應佳,甚至康復。如果「拖延」或「中斷」治療,讓病情不斷惡化,還會併發高血壓、糖尿病、記憶衰退等慢性病。

S先生及P女士屬於「心因性」自律神經失調,因為心理處境引發身體不適,服藥只能「控制」症狀,治療應傾向心理探索。

人世間有許多壓力(工作、經濟、親情、愛情等),各個人生階段都有考驗,如果都以「自律神經失調」概括,將把人類簡化成幾條神經迴路,有可能因此忽略了人們複雜的情感世界。

B太太針對病根治療,病情很快改善,目前討論停藥中。對S先生的建議是,要分散壓力,不要自己訂太高的標準,再輔以藥物治療,現已不用回診。

至於P小姐在傾聽她的擔心後,引導她去看現在先生與過去父親的不同,幾次下來症狀也漸緩解,但她長期潛在的不安全感,則轉介她接受深度心理治療。

與醫師一起探究病根,雖然過程會比較辛苦,但長期來說,預後較佳,甚至可復元。(作者為台中市紓情診所心身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