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罹癌心情鬱卒 精神科門診能協助

2012/01/13 06:00

文/劉貞柏

罹癌患者得知罹癌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問題就是:「我還可以活多久?」但醫師也很難回答。其實問題的重點不在於「我還可以活多久?」而是「我可以用剩下的時間做什麼?」

患者往往因為不知「還可以活多久?」也不知道「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做什麼?」有人擔心小孩子沒人照顧、有人擔心家裡沒錢用,想東想西,最後心情變差,悶悶不樂,就像得了憂鬱症一樣。有些家屬便把患者帶到精神科門診求助,希望能讓患者「心情好起來」。這時精神科門診醫療能提供的協助如下:

●消除或降低身體不適症狀。

以失眠為例,罹癌患者大多得知病情後,便整天待在家裡的沙發上「休養」,目的是保存體力。白天熱量消耗降低,連帶晚上也容易失眠,進而影響日夜規律作息。

晚上睡不著,白天也頭腦昏沉,注意力分散,精神逐漸耗弱。若能積極治療失眠,可恢復作息。

●確認癌症相關的個人醫療資訊。

許多患者由於情緒低落、心神不寧,所以對於相關醫療資訊掌握度極差。對於切身相關的癌症病理分期、推估預後、追蹤計畫等,一問三不知。若藉由醫師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訊的整合,可提供更清晰、明確的醫療資訊。

● 充分告知患者家屬相關的治療訊息。

除了患者本身,配偶跟患者家屬也需要了解接下來的治療訊息。有些患者的家屬由於工作忙碌,無法長時間陪罹癌患者就醫、交換醫療決策意見,或許可以透過醫師提出邀請,整合資訊,偕同患者,告知家屬。

●整合醫療相關如社會資源等。

相關社會資源的提供與否涉及社工師專業,例如癌症跟患者的健康狀況是否達到重大傷病、殘障給付標準,以及是否需要列入長期追蹤關懷名單等,若能適時轉介,整合資源,以備不時之需。

●安排後續回診與中、長期治療計畫。

以上所列或可由家醫科醫師替罹癌患者作整合規劃。但若另外牽涉到憂鬱症及相關中、長期心理治療等議題,可由精神科醫師協助,讓患者安心、家屬放心。(作者為竹東榮民醫院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