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精神分裂症非心病
須靠藥物、復健治療

2006/01/17 06:00

文/陳能清

文銘(化名)從小活潑可愛且聰穎過人,獎狀貼滿牆壁,原來是父母親最引以為豪的小天使,如今卻判若兩人,父母必須從歐洲音樂學府,將愛子「架回」國內,只因文銘到國外無法適應,甚至退縮、恐懼,父母不禁懷疑孩子是否得了心病?小芬(化名)則從十八歲高中畢業那年,強烈恐懼襲上心頭,她害怕周遭所有人的眼神,好像都可以看穿她的心思,甚至連不認識的人都好像在傳述她內心的話。身體不舒服成為她不出門的最好理由,甚至在洗澡時,她都不願意開燈,因為她相信別人之所以可以對她瞭若指掌,一定是在家中裝設了許多針孔照相機或接收器,高度的焦慮與恐懼讓她夜夜難眠、痛不欲生。

數度吞藥自殺,讓小芬的家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住院治療後,雖然症狀緩解,但動作呆僵、思考遲滯與流涎等等副作用,讓家人非常排斥藥物,但出院停藥又再度惡化,出現醫師所預告發生的功能退化與疾病慢性化跡象,經擬訂治療計畫,小芬逐漸擺脫疾病與副作用之苦,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協助下,重拾書本完成學業,在竹科擔任藝術創意工作。

小芬與家人擔心,在目前健保經費短缺的情況下,醫院會不會因成本考量,開立成效較差、副作用更明顯的低成本藥物,她很害怕回到過去雙手抖個不停、不自覺流出口水與表情呆滯的樣子,因為她不想因此丟掉飯碗。

上述兩個個案是一般所說的「神經病」,醫學上稱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會導致退化、屬於思考與感官異常的一種「腦部」疾病,好發年齡從青少年至成年早期。它不是「心理」疾病,或一般所謂的「心病」,不是鑽牛角尖想出來的,更不是只用「壓力太大」就可以完全解釋的。

事實上,它是一種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所導致的一種「疾病」。所以既然是一種疾病,便應尋求醫療,而不是求神問卜或接受開導就會好。一般治療時間的早或晚決定退化的多寡,所以有人可幸運地如小芬般繼續工作、自給自足,但卻有更多人會因為沒有病識感,排斥治療,錯失治療先機,因為一旦退化慢性化之後,就不會完全恢復。

選擇可以溝通的醫師,共同討論病情與擬訂治療計畫,包括藥物與復健,便是良好治療的開始;病患與家屬也有權了解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因為這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如果家人或本身疾病已經有慢性退化的跡象,也不要輕言放棄,因為目前政府鼓勵的精神科社區復健中心與勞政單位的身心障礙者就業訓練計畫,是讓慢性精神病患重新活出自己的一線曙光。

(本文作者為新竹市能清安欣身心科專科診所院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