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好發中年婦女

2011/09/17 06:00

文/陳瑋昇

日前王太太(化名)起床後,突然發現手指發脹、無法握拳,輾轉求診中醫、神經內科、骨科後,在免疫風濕科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

RA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目前台灣約10萬人患病,好發於持家的主要族群—中年婦女。然而,病人常因錯過早期診斷的黃金時機。就算接受藥物治療,也不清楚藥物控制的狀況好壞。有時會默默忍痛,反而使發炎情形與關節侵蝕情形持續,造成不可逆的關節破壞,間接影響家庭生活。

其實,RA相較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臨床醫師在治療上擁有更多「武器」。生物製劑的引進,如B細胞標靶治療與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提升了病人的治療成效與生活品質。

近年醫界在治療策略上也引進新觀念:「個人化醫療」是透過醫師的臨床經驗及生物標記檢驗的輔助,幫助病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藥物;「達標治療」是確認RA的治療目標為達到病情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

對病友而言,如經3個月治療,症狀仍未進步,可諮詢醫師是否需調整治療策略,儘快達到治療目標,對病情控制有很大助益。

臨床上,與RA相關的兩項生物標記分別為:類風濕因子與抗環瓜氨酸抗體,已知約80%RA病人有這兩種自體免疫抗體,它們都由病人體內活化的免疫B細胞製造。

透過抽血檢測,醫師可篩選出抗體表現為「陽性」者,或稱為「血清陽性」,下一步即可制定個人化的治療策略,例如以B細胞標靶治療,清除製造這兩種自體免疫抗體的源頭—B細胞,達到更好的病情控制。

臨床研究發現,血清陽性的病人如使用B細胞標靶治療,75%會達到良好的治療反應,血清陰性者則為44%。

(作者為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