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CRAB上身 慎防血癌報到

2011/06/15 06:00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當家裡的老年人不時抱怨頭暈目眩、骨頭痠痛,可別以為就是老化現象。醫師指出,「CRAB(螃蟹)」,也就是高血鈣(C)、腎衰竭(R)、貧血(A)以及骨頭疼痛(B)是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典型症狀,但不少人誤將貧血、骨頭疼痛、腎功能差等,當成是年紀大了、退化所致;日前甚至有患者嚴重到拉家中鐵捲門時、手骨應聲斷成三截,就醫才發現,原來癌細胞已嚴重侵蝕骨頭。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典型症狀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提醒,除了同時發生兩種症狀如骨頭症狀合併有貧血、或是腎衰竭合併有骨頭症狀等,應進一步檢查;一般來說,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以男性居多,而男性發生骨質疏鬆的年齡較長,因此太早出現嚴重骨鬆也應留意。

多發性骨髓瘤是源自骨髓漿細胞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好發於60歲以上老年人的骨髓造血系統惡性疾病,多數病人一開始常常是因為骨頭疼痛或病理性骨折就醫。實際上,它是血液腫瘤。

王銘崇指出,隨著人口老化等因素,多發性骨髓瘤已經成為我國近年來發生率成長最快的血液癌症,且由於其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發生率仍被低估,早年這類患者經診斷確定時,大都已經進入第三期,也就是最嚴重的一期。

像是過去不僅有患者自以為腰痠背痛是骨鬆症、吃了5年鈣片,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指出,他就曾經接獲一名以腎衰竭為表現症狀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一開始被當作不明原因腎衰竭、洗了兩年腎,直到有一天跟醫師抱怨,她才輕輕按一下桌子就骨折,引起醫師懷疑,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多發性骨髓瘤。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患者總以為得了這種癌症注定活不久,其實多發性骨髓瘤有越來越多治療選擇。除了傳統的化學治療配合類固醇治療,近年包括新生血管抑制劑、免疫調節劑、標靶藥物等越來越多組合可用。

其中,針對相對年輕的多發性骨髓瘤病患,除了以高劑量化學治療配合自體幹細胞移植外;不久前在國際骨髓瘤工作坊(2011 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shop)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自體移植後、持續使用同時具有抑制血管新生加上免疫調節劑功能的lenalidomide進行維持性治療至少兩年,不但可以讓疾病復發以及惡化時間都大幅延後到原本的1.5倍以上,存活率也明顯提高近一成。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