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肛門、會陰動手術 最好避開經期

2011/05/16 06:00

文/徐弘

育齡婦女如要動外科手術,尤其是肛門、會陰部附近的手術,最好避開生理期,以免發生子宮內膜異位「外移」,影響術後復原。

32歲的歐姓婦人半年前曾因痔瘡接受手術,可是術後兩個半月,肛門處仍然不時腫痛,她到門診就醫,經檢查後發現有肛裂情形,於是建議她再次進開刀房處理。

第二次手術後,又過了兩個多月,婦人再度回到診間,這次她氣呼呼的抱怨,愈手術肛門處愈痛,根本無法久坐,尤其月經期間更痛,生活步調都被搞亂了。

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禍 影響復原

面對患者持續疼痛,在診間以觸診作初步檢查,不料稍碰患處,病人就大叫喊痛,不得已只好安排她進開刀房做詳細檢查,經麻醉後觸診,一摸就摸到肛門與會陰間的軟組織裡有好幾顆腫塊,每個都像1.5公分大的葡萄粒,這一摸已摸出來答案,果然病理檢查報告確定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生長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與荷爾蒙和免疫系統異常有關;若長在卵巢內,則形成「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肌層的稱做「子宮肌腺症」。至於子宮內膜跑出子宮外生長的成因,至今仍不明,會跑到肛門的,更為罕見。

不過,學理上,因月經逆流把子宮內膜經由輸卵管推入腹腔,由血液淋巴系統傳送到身體其它部位仍有可能。患者的子宮內膜異位發生在開刀傷口底下,經詢問證實,她第一次手術後3、4天即來月經,可能是經血污染了傷口,子宮內膜細胞掉在傷口處存活增生,慢慢形成如葡萄粒的腫塊,也是造成肛門局部疼痛的主因。

患者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與第一次痔瘡開刀後的經血污染有關,肛門處的疼痛,並非痔瘡開刀未癒,而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惹的禍。因此,建議婦女要動肛門、會陰部手術時最好避開生理期,或待生理期結束後再開刀,以避免經血污染傷口,造成子宮內膜異位「外移」。而經手術剔除異位的內膜腫塊後,患處慢慢痊癒,半年來的折騰終於獲得解決。(作者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