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騎士失眠焦慮 道路噪音惹禍

2011/04/30 06:00

▲騎機車通勤者應慎防噪音帶來的慢性傷害。(檔案照,記者廖耀東攝)

文/劉貞柏

李先生是一位40歲的男性,平時上下班以機車代步。工作認真謹慎,不曾遲到。半年前,某一天天雨路滑發生小車禍,所幸沒有大礙,從此他騎車上下班時,格外謹慎,車速也降低。

最近李先生開始出現失眠、焦慮、頭暈、耳鳴、注意力下降、記憶力衰退等情形。一開始他不以為意,以為是工作太累的緣故,但後來情況越來越嚴重,於是前來就醫。

李先生的家庭美滿,工作順利,身體也沒有長期、慢性疾病,心情也保持愉快,但仔細詢問之後發現,問題原來出現在「騎車速度變慢」上面。

影響腦部神經 產生不適症狀

李先生每天上下班騎車時間總共約一個半小時,上班必經之路大多是摩托車、騎士平均車速又偏快,而且馬路偏窄、道路兩旁都是4、5層樓的民宅。從半年前開始,李先生的騎車速度降低之後,耳朵接受到的噪音量大增,受到噪音污染,影響腦部神經,於是陸續產生越來越多的不適症狀。

噪音量大增的原因是由於行車速度差異增加所致,物理學又稱作「都卜勒效應」:兩個物體的速度差越大,車輛超越自己前後的音頻差異越大,主觀感受聽起來聲音就會變得更尖銳。常見的實際例子就是救護車經過路人身邊時,聽到「呼嘯而過」的高頻調警鳴聲會突然大聲,然後再急速變小聲。

李先生減慢車速後,不知不覺間感受到身邊的機車都騎得更快,聲音更大聲,耳朵每天要適應一個半小時的高頻尖銳噪音,日積月累造成生理上的影響。雪上加霜的是,巷弄狹窄,另外會造成迴音效應,更是增加對耳朵的負擔。

換較厚安全帽 搭配藥物治療

但是李先生的防治之道並非提高車速,而是建議他調整行車路線,選擇較為寬闊的道路,讓噪音可以擴散到開闊的空間裡。挑選堅固且襯墊較厚的安全帽,不但增加腦部防護也能有效隔絕噪音。同時搭配藥物治療及腦神經保健活動,症狀逐漸改善,藥物劑量也降到最低。

噪音污染經常是慢性而且不易察覺,只是一旦對腦部神經產生影響,出現症狀,應該盡速就醫,避免傷害持續擴大。從根本問題上著手,搭配適當藥物治療,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作者為新北市中和欣康診所主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