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心理治療 有助預防心臟病復發

2011/03/13 06:00

文/柯俊銘

心血管疾病患者常會被醫師叮嚀,要節制飲食、規律運動與按時服藥、測量血壓,若狀況更嚴重,可能還需安排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外科處置,藉以降低相關疾患重複發作導致死亡的可能。

一份今年元月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內科醫學文獻」的臨床報告指出,除了上述的傳統介入方式外,若能再搭配認知行為治療(CBT),預防復發的效果會更好。

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的Mats Gulliksson醫師針對362位平均年齡75歲的銀髮族進行實驗。他們都是剛出院不到一年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有170人被隨機分派至控制組,僅提供傳統治療;192人分至實驗組,這組的個案除傳統治療外,還要多接受一年20次,每次2小時,且重點擺在壓力管理的認知行為治療。此項治療理念強調,只要個人看待事物的信念或想法改變,便可讓自己產生正向情緒,表現好的行為。

計畫結束後,研究人員追蹤近8年時間。最後統計發現,實驗組和控制組分別有23人與25人過世,69人與77人的心血管出現異常現象,41人與51人則經歷心臟病發。

進一步分析顯示,相較於未接受心理治療的控制組,實驗組死亡與出現心血管異常現象的風險少了41%,經歷心臟病發的風險則少了45%。有意思的是,參加心理治療次數越多的人,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風險就越低。

研究者表示,以往文獻證實,心理社會因子可解釋約30%的心臟病發風險值,其可分為低社經地位、低社會支持、婚姻及工作挫敗等「慢性壓力源」,與重鬱、敵意、憤怒和焦慮等「情緒因素」。

這項實驗的結果正說明,若能提高患者的抗壓力,減少情緒反應加諸於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對於症狀控制似乎裨益良多。

建議曾有心臟病發經驗者不妨在正規治療外,也尋求認知行為治療,透過生理及心理雙管齊下,將有助於病情穩定。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