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術後罹頸性眩暈 二次開刀獲重生

2011/01/06 06:00

▲張滋圃醫師詢問陳姓患者,術後的眩暈改善情形。(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43歲的陳姓男子因車禍接受頸部手術後成天頭暈,害怕到不敢走出家門,醫師發現是術後頸部關節不穩定造成的「頸性眩暈」,替他重新開刀,更換適當的椎體護架後,就不暈了。

這名陳姓病患也成為國內少數可證明確實有「頸性眩暈」的病例。

陳先生本身是大貨車司機,他在去年中,騎摩托車「犁田」,造成鎖骨斷裂與頸部痠痛、手麻到舉不起來等症狀,前後開了兩次刀。

原本他在開刀前不會眩暈,接受頸部手術後,一天24小時都頭暈,且症狀持續半年未改善,吃什麼止暈藥都無效,暈到出不了門,無法繼續擔任貨車司機,使得全家生計陷入困境。

日前他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經神經醫療團隊為他做系列檢查,發現他的內耳、腦部和頸部血流檢查都沒問題。

醫療團隊討論分析後研判,患者嚴重的眩暈問題是在手術後出現,從X光影像可見他的頸部結構不穩定,且手術椎體置入物的尺寸過大,造成頸椎過度伸展,頸部的關節不穩定,使得關節與關節之間的「本體感覺接收器」出了問題,才會暈得這麼厲害。

神經外科醫師黃伯仁為病患重新開刀,更換適當的椎體護架,並以骨釘、骨板固定兩節頸椎,讓它不會再滑脫。

陳先生手術醒來後就說:「頭不暈了,手也可以出力了。」手術後一個月,眩暈現象完全消失,已可以重新走出家門,讓陳先生有宛如新生的感覺。

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指出,陳先生是脖子問題引發的眩暈,叫「頸性眩暈」,因「頸性眩暈」的個案報告並不多,加上難以直接證明是因頸部外傷造成,醫界始終界定為一種似是而非的病症,也有醫師認為,復健後就可以改善。

從目前能查到的國內文獻資料來看,張滋圃認為,陳先生極有可能是國內第一個能確切證明頸性眩暈的存在,且藉由頸椎手術徹底改善的案例。

張滋圃說,人體掌管平衡的接收器有內耳前庭器官、視覺系統、本體感覺器官這3種,若3者傳入訊號產生衝突,就像這名患者的脖子向前時,因頸椎不穩定,於是他的傳導系統就會發出往後的錯誤訊號,使得「感覺訊息」在腦部產生「統合問題」,因而出現眩暈的症狀,對因脖子受傷或是長骨刺開刀的人而言,如果產生眩暈問題,有可能為「頸性眩暈」。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