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孩子拒上學,怎麼辦?

2010/08/28 06:00

文/王韻齡

暑假即將結束,新學期就要開始了,近年來,手邊接到拒絕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當孩子不上學時,整個家庭頓時陷入混亂,父母中,必須有一人留在家裡照顧孩子,且面對不去學校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

一般來說,1932年Broadwin定義:「拒學」是指兒童不去上學從數月到一年;家長知道兒童在哪裡,在家裡或附近;但是家長和學校難以理解兒童不上學的原因,兒童可能會說是害怕上學、害怕老師、或不知道不去上學的原因。

「拒學」和「逃學」之間也是有差異的。大致上來說,「逃學」的孩子年齡較大,常不在家,且向家人隱瞞去向,多半是因為外頭更好玩,可能是討厭學校,像是課業表現不佳,有行為問題,但並不是害怕學校,反而在校的人際關係不錯;只是會出現叛逆或反社會行為,輔導效果差,多抗拒,和家人的關係不佳,或家長管教方式較權威等。

人際關係較拘限,自我認同低

但「拒學」的孩子則不同,他們大多課業中等,大致上,在學校裡的品行「可」,人際關係較拘限,自我認同低,擔心他人目光,害怕新環境,家庭關係完整,甚至有些過度依賴。治療效果不一,需視家庭和學校及治療師的配合程度。

◎拒學發生的原因:

●心理部分可能包括:分離焦慮、學習困難、害怕學業失敗或挫折。對上學有不理性的害怕和恐懼、高估學校內會引起焦慮的情境、低估自己面對引起焦慮情境的能力。可能出現憂鬱、不安、罪惡感、無價值感、睡眠困擾、自殺想法等。

●行為方面:拒絕或逃避上學的行為包括賴床、不做上學前的準備、口語反抗、發牢騷、對學校的抱怨、哭訴、發脾氣、抗拒離家、不上車、到校後不願下車、威脅自我傷害、發抖、震顫或逃跑等。

不同年齡有些差異,小學生多以身心症狀為主,小學高年級或國、高中生也會有抗拒、易怒與退縮行為,或將行為合理化等現象。

拒學狀況未處理 不利身心發展

長大之後,在國外的研究中,有些拒學狀況未解決者,在出社會後,經常遭遇到失業或就業困難。嚴重時可能會出現自殺;對雙親有暴力(家長過度寵愛),但大部分不會對他人暴力,部分原因可能也因為不太出門(壓抑)。另外,在身心疾病部分,拒學者則可能出現暴食,就醫大多判為憂鬱或精神分裂。

因此,在面對拒學的孩子時,在初期介入效果最佳,故建議在初期有出現上學感到困難,或經常請假,甚至到了不願上學的狀況時,應儘速尋求專業兒童、青少年臨床心理師協助,或相關單位諮詢。(作者為吾心文教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