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憂鬱少年常想不開 一定藥求醫救命

2005/11/08 06:00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一名年方十五的國中少女,成績中上、容貌姣好,卻屢次割腕、仰藥自殺未果,直到學校輔導老師將她送往台北榮民總醫院就醫,爸媽才知道孩子合併有憂鬱症與恐慌症,而且病得不輕!

醫師表示,研究顯示,有自殺企圖的青少年近半罹患憂鬱症,必須同時以藥物合併認知行為治療,療效最佳。呼籲家長平日多關心子女,觀察是否有成績退步、畏懼上學等異常行為,及時帶孩子就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陳映雪指出,該名患者上國中開始就經常悶悶不樂,由於自我要求高,雖然成績中上,仍常對自己不滿。

國二開始,因為暗戀的同班男同學態度曖昧,加上女同學因其外表美麗多所排擠,少女開始視上學為畏途,在課堂上也變得無法專注、無故緊張、坐立不安,還會突然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腳冰冷,甚至暈倒等恐慌症諸多症狀。到了國三,越來越無法應付學校課業,常因成績退步而自責,情緒一差,就暗自割腕。

陳映雪說,該名少女由學校輔導老師轉介到榮總就醫前,已經出現過好幾次企圖自殺行為,經診斷她罹患恐慌症合併有憂鬱症,評估重複自殺的危險性高,因此要她住院治療。

個案住院一段期間,使用藥物並合併認知行為治療,在老師、家長與醫師三方面持續合作下,病情獲得控制,也已經順利升上大學。

陳映雪指出,台北榮民總醫院分析民國九十年七月到九十三年六月,住進精神科急性病房的一百零九名青少年的結果發現,這群十二歲到十八歲的慘綠少年,共有四分之一是因為企圖自殺而住院,最常見的自殺方式則是割腕,且其中將近半數並非初次嘗試自殺。

這些企圖自殺的青少年除了有半數罹患憂鬱症外,有躁鬱症與精神分裂症者也不少。除了內在潛在疾病外,促發患者自殺的因子,則以學校相關壓力最常見,其次則是家庭問題,包括親子衝突等。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