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協助受虐兒復原 瞭解是第一步

2010/08/19 06:00

文/韓青蓉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家庭扶助中心公布今年第一季兒童通報案件,發現1到3月,平均每天有46位兒童青少年被通報受虐,較去年同期增加12%,顯然受虐兒問題有越來越嚴重趨勢!

筆者輔導受虐兒童的過程中發現,兒童身心受到虐待或疏忽時,可能有以下反應,值得關切:

●認同攻擊行為:兒童往往變得過分相信權力,或崇拜暴力,在同儕中,非常重視義氣,不惜挑戰社會規範,為了保護自己,女生容易走向中性化。

●神經、官能上的適應:例如過度思考、強迫或恐懼行為,有一位兒童聽到金屬碰撞聲,就會有極大的情緒反應。原來他的施虐父親常習慣一回家就拿下皮帶掛著,金屬碰撞聲代表父親已回家,對兒童來說,是恐懼的開始。

●冷漠:兒童可能拒絕自己的存在,由於在家庭中受到父母長期的貶抑,或打或罵,或被當做空氣,兒童無法肯定自己的價值,有時表現出不在乎自己的權益,不重視自己的外表。

●早熟:受虐兒童常有敏感而細膩的心思,過去的受虐經驗讓他時時刻刻保持在警戒狀態,不易放鬆,也不容易再輕易相信成人,有些兒童善於編織故事或撒謊。

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兒童發展的重要基礎,專家指出,受虐兒童的復原之路包括:

●瞭解:讓孩子瞭解在此環境下,本身受到的不良影響,瞭解曾經害怕,承認並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

●對原有的自己提出異議:當兒童瞭解到自己是受害者時,他們會開始體驗到痛楚及真實感受,在治療的過程中,他們被允許反覆體會這些感受。

●沉默和絕望:當新的覺察、領悟出現時,孩子可能覺得在某些部分上,他們是有責任的。當進行治療時,孩子覺察到他們的童年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常會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感到失落。

●對關係的再評估:兒童必須重新評估他在人際關係中的角色,尋求完整性,並調整人際間平衡的關係。

●面對:當兒童可以面對情緒時,亦逐步準備好以平衡的關係面對加害者。

●再建構:兒童被鼓勵與他人做更多的接觸,有助於學習人際技巧及滿足情緒需求。

協助兒童復原有一定的難度,「預防重於治療」,家長應該妥善處理自己的壓力和情緒問題,不要將壓力發洩在沒有反抗能力的兒童身上,並且社區鄰里亦要有相當的敏感度,適時通報或適當伸出援手,都能使兒童免於受到暴力的威脅,得以正常成長。

(作者為社工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