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中暑的中醫治療

2010/06/14 06:00

文/熊偉程

「中暑」屬於中醫學「暑厥」、「暑風」、「閉證」等範疇。本病是因感受夏令暑邪而引起,因氣候炎熱,身體元氣比較虛的時候,不能調節適應,以致讓暑邪可趁虛進入體內,導致發病。

暑邪有輕重,體質有差異,故臨床上,通常將中暑分為暑入陽明、暑犯心包、暑熱亢盛、陰損及陽四型進行調治。

●暑入陽明,氣津兩傷

症狀有頭痛且暈,怕熱,心煩氣躁,面紅耳赤,多汗,口渴想喝水。常用中藥有:石膏、知母、黨參、西瓜翠衣、甘草、粳米。

●暑熱熾盛,熱入心包

症狀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熱卻四肢冷、呼吸急促、說不出話、牙關微緊或口開。治療可用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

●暑熱亢盛,引動肝風

症狀為身體發熱而頭昏,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張、牙關緊閉、口渴想喝水。治療常用中藥有:羚角粉、白芍、生地、鉤藤、茯神、菊花、淡竹茹、桑葉。

●陰損及陽,氣虛欲脫

症狀有頭暈心悸、四肢無力、面色蒼白、汗出四肢冷,隨即昏倒。治療常用中藥有:人參、五味子、炮附子、龍骨、牡蠣、麥冬。

◎預防中暑的方法:

●改善環境使得通風、遮熱。

●穿透氣良好的衣服。

●充分休息,補充睡眠不足,避免過度疲勞。

●平常多鍛鍊身體,多補充水分。

(作者為板橋市杏禾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