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大腸直腸癌篩檢工具 大腸鏡才是黃金標準

2009/08/05 06:00

文/劉南山

日前一名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切除了位於乙狀結腸和降結腸交界處,一個近4.5公分的巨大瘜肉,所幸病理檢查確定是原位癌,並未侵犯到瘜肉的柄部。

值得注意的是,病患就醫時,並沒有任何不舒服或血便的情況。甚至於他在一年前,曾經在其他醫院接受過60公分的乙狀結腸鏡檢查,當時並沒有發現任何病灶。

理論上,60公分的乙狀結腸鏡應該可以檢視到如此巨大的瘜肉,為何卻沒有發現呢?原因在於人體的乙狀結腸並不是像水管一般固定在腹腔,而是游離的,在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時,很容易被撐長,造成即使內視鏡已經進到大腸60公分,可能仍然停留在30公分的乙狀結腸部份,連檢查的醫師都不容易察覺。

台灣近年來,老年人口逐漸增加,已經是老年化國家,同時因為動物油脂的攝取量增加、植物纖維的攝取量減少、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數目也持續地增加。

根據衛生署2005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最好發癌症的第一名,總計新增10248人,同時位居衛生署6月份剛公布的2008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約有4280人因大腸直腸癌去世。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顯然是刻不容緩的公共議題,70%以上的大腸直腸癌是由瘜肉產生,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瘜肉,將瘜肉切除就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產生。

一般而言,對沒有危險因子或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大眾而言,建議從50歲開始接受篩檢,對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者,建議從40歲開始篩檢。但大腸直腸癌在台灣或其他已開發國家都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甚至有16歲的特例出現,已經有專家建議或討論,是否應提早到30歲篩檢呢?

至於大腸直腸癌篩檢工具: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大腸鏡都可以降低整個族群的大腸直腸癌死亡率。雖然各醫學會或專家並沒有具體的建議或喜好,但一般仍認為,大腸鏡才是黃金標準。至於新式的電腦斷層大腸鏡,即所謂的虛擬大腸鏡,做為篩檢工具仍有爭論。(作者為新竹市安慎診所健康管理中心腸胃肝膽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