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乳癌基因染色體 找到了 有助研發防治方式

2009/07/31 06:00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利用全基因體掃描,希望找出乳癌基因元凶。目前團隊在人體基因20萬個位點上,發現人體第2、3、10、17號染色體變異,證實與乳癌發生有高度相關,未來可應用於乳癌預防醫學研究。

研究成員之一、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部主任俞志誠表示,目前癌症都是在出現癌細胞後才被察覺,只能進行後端的治療,像是化療等,因此團隊希望朝著基因治療的目標前進,讓有乳癌基因的高風險族群接受定期追蹤,降低乳癌的發生機率。

停經晚、不生育 罹癌機率大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的第一名,發生率還在逐年攀升,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沈志陽說,「分化」是細胞的天生使命,懷孕、哺乳的母性功能讓乳房細胞有機會分化,使細胞走向應走的路,但由於現代女性初經早、停經晚,加上晚婚、不生育,使得乳房細胞減少分化機會,再加上環境變異,精緻化的飲食習慣伴隨高脂肪及高膽固醇進入人體,導致細胞走向分裂一途,而癌症正是因為癌細胞過度分裂所導致。

但臨床也發現,有40%到50%的乳癌患者並沒有出現危險因子,到底女性為什麼罹患乳癌?於是醫學界另闢途徑,從基因變異的觀點出發,希望追查乳癌基因元凶。

目前已知的乳癌基因包括BRCA1、BRCA2和FGFR2,而研究團隊現在發現第2、3、10、17號染色體變異情況,沈志陽形容:「就像已經追查到嫌疑犯出沒的位置,下一步就能追查元凶(乳癌基因),順利的話只要半年到一年,有機會找出乳癌基因。」

中研院指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因為多個基因變異所致,加上外界環境影響所導致結果,這項研究不只揭示乳癌秘密,也有利於慢性疾病預防發展,讓醫界完整評估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儘早採取公共衛生措施,達到早期預防目標。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