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遇到情傷太難過 不妨尋求「醫」靠

2008/12/07 06:00

文/高恒信

日前星光三班歌手黎礎寧為情輕生,很多人為她的死感到不捨。相信許多人身邊都曾有因失戀而痛苦的朋友,倒底該勸他(她)忘了呢?還是鼓勵他(她)勇於面對?

心理學對於痛苦記憶是否忘得了,有兩派不一樣的說法。Wegner等人認為,人們無法完全不想,而且愈是壓抑,結果愈是記得。

Wegner提出一個矛盾歷程理論:人們大腦有兩個認知系統,一是意識控制,另一是潛意識監測。當人們壓抑悲傷想法時,如果有足夠的意識能力,便能成功壓制住負面的情緒。然而,潛意識歷程卻時時鎖定悲傷刺激,一旦意識能力下降,潛意識就容易引導人們注意到悲傷的事,悲傷想法就出現了。

另一說法是認為,人們有能力壓抑自己不要去想。該派學者Anderson甚至在2004年找到了神經心理學的基礎,認為人們的大腦前額葉負責執行抑制能力功能,可以控制人們不想悲傷的事。

近年來,學者已整合這兩種說法,認為人們既有能力忘記悲傷的事,這能力又容易受到損壞,才會使得「忘記悲傷」這回事變得既簡單,又不容易。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如何度過情傷可從兩個方向著手:

●從信念的角度,先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忘記:人們常安慰當事人「不要想了」,一般人多能感受到心理支持,而相信自己有能力度過。

然而,有些情傷者的信念太兩極化,例如認為「情人是其生命的全部,沒有了情人就沒有了生命」。這種觀點是相當危險的,因為當事人會過度誇大情傷的嚴重性,認為失戀就像世界末日,失去活著的動機。建議這一類當事人應轉介專業心輔人員協助。

●空出大腦的認知能力:也就是不要再去增加大腦的負荷。有些情傷者雖然有自信,但是會使用「讓自己拚命工作」的方法來抑制悲傷想法。

然而,拚命使用腦力的結果,只有讓大腦認知能力被消耗,反而沒有足夠的大腦能力抑制住悲傷的想法,容易在人們分心的時候跑出來,例如睡覺或是說溜嘴,甚至容易受一些相關線索激發。

因此,當我們勸一個人不要想時,要先評估這個人有沒有能力「不想」,其次是協助當事人維持在一個「不想」的氣氛下。

認知療法對憂鬱症狀的最佳建議就是「按表操課」(schedule),維持自己原本的生活作息,才有能力對抗情傷!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