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治療憂鬱症 「話療」也有效

2008/11/10 06:00

文/柯書林

得了憂鬱症到底該不該就醫?吃藥就會好嗎?

在全球化助長的都會生活型態下,不時感受到焦慮跟憂鬱實屬平常。若從幻滅帶來成長的觀點來看,「健康的憂鬱」甚至被視為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

「憂鬱」和「憂鬱症」僅有一字之差,但憂鬱症絕非只是憂煩鬱悶的心情。

許多關於憂鬱症的大腦研究已經證實,身處長期壓力下的鬱悶中,會導致失調的杏仁核(Amygdala)影響荷爾蒙分泌,進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的相關症候群。

◎該如何調整腦子各區塊的活動呢?目前醫療專業的作法大致如下:

●化療:直接添入化學分子(例如藥物)來增強或抑制某些造成身心失調的生理變化,改善大腦已經停不住的連鎖反應。

●話療:移轉注意力,或將新觀念的建立轉為信念,利用思想讓大腦皮質產生反應,進而回饋到腦中的特定區塊(例如協助當事人對自身病理發展有更多的瞭解,進而從中得到對自我認同的體驗)。

●其他建議:在身體的動靜之間造成氣血活絡,進而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變化,例如大哭一場、專注運動會促進腦內啡的分泌。

每種治療都有最適切的介入時機,就像罹患癌症一樣,得依進展階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配套作法。

憂鬱症被列為21世紀的三大疾病之一,認真推廣三級預防工作的本意並沒有錯,值得注意的是,若專業衡鑑淪為普及性的檢(簡)測,任憑民眾對結果粗糙地自行解讀,輕忽受測者可能正處在較脆弱的身心狀態,一旦得知可能罹患心理疾病後的片段知識,受測者所承受到的再度驚恐,極可能比提醒就醫的功能更具殺傷力。

除了包裹式的整體推動,可不可以在推動關懷自己健康的作法上,更細膩地為已經受苦的心靈考量呢?

臨床心理師在心理衡鑑上有著相當專業的訓練,更深知個別差異在解釋服務上的扮演有多麼重要。讓測驗工具成為真正助人的關鍵,而非成為另一個因心理作用而傷人的武器,對臨床心理的專業工作者來說,實在是責無旁貸的使命。

(作者為台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暨市立聯合醫院北投區門診部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