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眩暈症

2008/01/10 06:00

文/李立昂

「地震了嗎?怎麼天會轉、地會動啊?」「哇!頭暈的好噁心、好想吐!」「怎麼會失去控制自己的感覺呢?我會不會生了什麼重病?」

每年到了冬天,尤其是過年前後,耳鼻喉科的門診常常會多了很多的眩暈症病患。尤其是第一次發作眩暈症的病人,常常暈得不知所措,嚴重要到醫院掛急診打針、吊點滴,治療幾天後,才控制下來。

患者就醫時,大多面帶愁容,擔憂自己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

「天旋地轉」的眩暈症,主要是掌管平衡的系統出現了障礙或是疾病。我們身體的平衡感覺是由內耳(平衡器、前庭神經)、視覺與本體感覺等3個來調節。會受到身體的多種因素影響,而產生不協調的狀態,而引發眩暈症。

臨床上,醫師們習慣將眩暈症概分成「中樞型」與「周邊型」,因為這樣的疾病原因與治療方式,截然不同。

●中樞型眩暈的主要問題會出現在腦幹與小腦等神經系統,病人常合併著第八對腦神經以外的神經病變。

●周邊型眩暈主要是因為內耳不平衡(迷路或前庭神經病變)所造成,常常會合併著耳悶、耳鳴與聽力障礙。

通常眩暈發作時,合併著耳朵以外的症狀時,應注意中樞型暈眩的可能性,必須接受完整的神經學檢查。

而眩暈症的治療,若因病人噁心、嘔吐而無法口服藥物治療時,則常需要經靜脈注射抗組織胺,或phenothiazine類藥品來治療。當情況變得較穩定的時候,則可以改以口服的藥物控制。

幸好絕大部分的眩暈症是「良性」的!大部分是因為動暈(暈車、暈機)、內耳不平衡(平衡神經炎、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梅尼爾氏病),或中樞型的脊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等原因造成。這些情形大多能以藥物與保養控制眩暈,而當身體平衡機能恢復或代償時,眩暈症也常隨之消失。

因此,該如何「保養」來預防或控制眩暈呢?主要的注意要點有「三多」、「六少」、和「一注意」:「三多」指的是多休息、多穿衣物、多適當運動;「六少」包括:少菸酒、少熬夜、少感冒、少壓力、少咖啡因、少快速活動;最重要的是「一注意」:眩暈快要發作時,注意要先停下休息,慎防跌倒或失去控制。

眩暈之季,在忙碌之時,與寒冬之刻。如果有慢性眩暈症的病人,平常身邊就得準備止暈藥,當眩暈的加重因子存在或出現前兆時,提早與及時的服用藥物,往往可以將眩暈消弭於無形之中,或減輕發作之嚴重程度。

(本文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