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幼童中耳積水 及早手術 避免損及聽力

2007/11/15 06:00

文/蔣敬文

門診時常可見中耳積水的幼童,其中,又有一部分需要接受中耳通氣管置入手術。不過,帶小朋友來醫院的父母,不管是從別的醫師或是親友處得到的資訊,卻有可能會不一樣,因此常有人會問:「為什麼他不用開刀?我家的小孩就得開刀呢?」

雖然醫學不斷進步,診所和醫院林立,增加就醫的方便性,但是中耳積水仍然是幼童手術的最主要原因。

根據流行病學研究,1到3歲的幼兒,平均每人會得一次急性中耳炎,最主要的後遺症就是中耳積水。

幼童急性中耳炎後,仍有積水的比例很高,持續1個月的機率為40%;持續2個月的有20%,3個月的有10%。反過來說,即使不開刀,也有90%的人在3個月之內會好,但是剩下的10%,會自行痊癒的機會並不高。

單純的中耳積水會導致15到30分貝的聽力損失,而一般言語交談的平均音量超過40分貝,所以當父母在被問到小孩的日常生活狀況時,常常沒注意到小孩的聽力已有受損;然而對於學齡期的孩童而言,如此的聽損卻有長遠的影響。

因為構成語言發音的特殊性主要是在於子音,而子音大多由氣音所形成,音量大約就落在30分貝上下,所以家長雖然在短期之內還感覺不出小孩聽力受損,等到一段時間後,就會發現小孩咬字不清,注意力下降,直到接受詳細檢查才發現問題。

根據國外的研究,學齡兒童中耳積水超過1個月以上,對於語言的發展影響可以超過半年,不可輕忽!

所以決定是否開刀的第一因素,就是積水持續的時間。

如前所述,大部分的病人會自然痊癒,如果太早決定開刀,會讓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太晚開刀治療,對小朋友的學習又有長遠的影響,而且還會有其他的後遺症。

目前醫界的共識是,如果雙耳都積水超過3個月,就該建議手術治療。但是除了時間之外,還要考慮一些特別因素,因此每個病人的治療過程並不會相同。

中耳積水造成聽損,對於聽力原本就不好、語言發展遲緩,或是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更是雪上加霜,所以需要較為積極治療。一般是先給予廣效性抗生素2週,如果仍未改善,最多再觀察1個月,不要等到3個月。有些病人因為長期耳咽管功能不良,可以推測不開刀治療,積水自然痊癒的機會不大,這種情況下也不宜再拖3個月,例如先天性顎裂的病人,通常積水都是整年持續;有些小朋友以前裝過中耳通氣管,管子脫落不久後,又再度積水,這次自然痊癒的機會也不大,這些狀況都應該及早手術,不要再浪費3個月的時間觀察與等待。

如果檢查顯示,聽力損失超過35分貝,又有不同的考量。因為聽力越差,除了更加影響生活和學習之外,也代表中耳腔的病變不僅止於積水,還有可能併發聽小骨鏈的破壞、中耳腔內的沾黏、耳膜軟化塌陷等後遺症。

單純積水的問題只要將水導引出去,聽力大多能恢復;一旦有上述併發症,即使事後加裝通氣管,仍有可能殘存難以復元的聽損,如果不妥善及早開刀治療,永久性的聽力損失也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嚴重。

此外,如果中耳積水伴隨平衡失調、耳鳴、頭痛等症狀,或是不斷反覆發生急性中耳炎、高燒不退、甚至顏面神經麻痺,都是施行手術的時機。

之前有新聞報導,有病人因為中耳炎吃藥太久,引起腎衰竭而需要終生洗腎,因此最後再提醒大家,中耳積水和慢性中耳炎這兩種疾病,只有在急性期需要抗生素治療,以2週為原則,最多不超過1個月;如果藥物治療一段時間仍無改善,應該考慮手術治療。 (本文作者為宜蘭羅東博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