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疫情衝擊常規醫療/大腸良性息肉 手術延遲2個月轉成癌

2022/06/27 05:30

▲第一次檢查:息肉表面及邊緣光滑且規則,仍是良性息肉。(照片提供/鄭以勤)

文/鄭以勤

78歲何先生在今年3月因糞便潛血呈現陽性至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在升結腸部位有一個接近4公分的息肉,儘管息肉很大,但是影像擴大及染色內視鏡顯示它仍是良性息肉,我們接著幫他安排住院接受大腸鏡息肉剝離切除。

然而在排定的日期前,疫情卻升溫,為了對抗疫情,醫院必須挪出人力、空間資源來應對,這降低了處理一般醫療需求的量能;另一方面疫情也讓患者對醫院卻步,一些慢性病、非急迫醫療的患者就這麼拖著拖著讓病情變嚴重了。

何先生在兩個多月後原本良性的息肉已經轉變為大腸癌而無法以大腸鏡切除,在外科手術治療後,還好是第一期癌症,目前恢復良好,但快速的病情發展還是讓醫療團隊一身冷汗。

▲兩個多月後:息肉中間出現凹陷潰瘍與自發性出血,已是大腸癌。(照片提供/鄭以勤)

國外疫情發展較早且快,相關經驗可以引以為鑑。以大腸癌篩檢為例,國外系統性回顧研究發現於疫情期間有近8成的醫療機構大腸癌篩檢服務量比平時減少9成以上,相關的大腸鏡檢查及治療也都大幅度減少。

另一篇於義大利進行的統合分析研究則指出,若糞便潛血陽性未即時接受大腸鏡檢查將讓大腸癌的嚴重度上升。超過4到6個月的延遲讓早期癌發展成侵犯更廣的癌症,若因此讓患者需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等附加治療,對患者來說會是更大的負擔;研究也指出,延遲大腸鏡超過12個月會讓大腸癌的死亡率顯著上升。

根據國健署的資料,若超過6個月以上才做大腸鏡,得到大腸癌的風險增加3成,若一直不做大腸鏡檢查,則死亡風險增加6成4,去年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發現COVID-19疫情使得大腸癌篩檢相較109年減少約19.4萬人,今年則可能影響更大。

COVID-19疫情大幅度影響民眾的生活甚至是就醫習慣,但包含癌症或慢性疾病的發生、惡化卻不會因為疫情而減少,建議民眾在與病毒共存的環境下,仍能多關注慢性疾病與癌症篩檢。

(作者為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