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苦水吐過頭 焦慮憂鬱更嚴重

2007/08/05 06:00

當你連續對5個人抱怨訴苦,

內容都大同小異,

或發現每天啥事都不想做,

只想找人「說」,

就該提醒自己是否「過頭」了。

文/賴仕涵

當你遇到挫折、壓力時,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是獨自面對、暗自躲在棉被裡哭泣?或者是找個親密好友、訴苦痛哭一番?過去的觀念大多是鼓勵大家把內心的話說出來,希望達到紓解的效果。然而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的新研究卻顯示,如果訴苦「過頭」,反而會造成負面效果,甚至引發焦慮、憂鬱的症狀!

這項研究是針對超過800名國小、國中學生進行,結果發現,女性如果找人訴苦、抱怨過頭,之後的焦慮、憂鬱程度會比較高,但男性則沒有這樣的發現。

研究中所謂的「太過」是指反覆針對自己的困擾、問題找人談,特別是針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比如:某某人為什麼不愛我?為什麼我家沒有錢?為什麼我都找不到工作?另一個重點則是因為持續找人不停訴苦、討論,反而讓自己一直沈浸在自憐自艾的情緒中,而缺少了實際「行動」。

然而,這並非意味我們不應該把困難與壓力「說出來」。如果只是把一切都埋在心中,期待忍耐一陣子,它們就會自行消退,這反而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這正是所謂的「過猶不及」:都不傾訴不好、訴苦太多也不好。

到底該怎麼做才會剛剛好?

在此提供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測原則:當你發現自己連續與五個人抱怨訴苦,內容卻都大同小異;或者雖然只對一個人說,但逐漸發現講的內容似乎在幾分鐘前才講過、或對方已經明顯露出厭倦的表情;又或者發現自己每天什麼事都不想做,想到的都只是要找人「說」。有上述這些狀況時,就該提醒自己是不是已經太「過頭」了。

此外,也該回頭稍加思索,引發自己會一直想去訴苦的那件事屬於哪一類:如果是怎麼樣都無法解決的,那不管你怎麼抱怨,也不會有所改變,何不乾脆省點口舌休息?如果是可以做些什麼嘗試去改變的,卻因為一直沒有行動,造成日後更加反悔,不是反而得不償失?

而如果你身為那個「聽別人說」的朋友,也得記得光是「聽」還不夠!身為好朋友,你應該在對方已經「過頭」的時候善意的提醒他,並提供一些實際行動的建議—不見得是去解決問題,有時光是去走一走、動一動,先轉換一下「不停找人講」的行為模式,就會是改變的開端!

(本文作者為台北敦南心診所院長、國泰綜合醫院身心科兼任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