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有慢飛天使 早發現早治療 助他回歸正常

2007/07/15 06:00

文/林幼喻

家長說:「我的小孩3歲了還未開口說過話;跟他玩,他也不看人;在他高興或心情不好時,常會大叫,如果他大發脾氣,我真的不知該打他?還是不理會他?」、「孩子從小就愛亂跑,愛看白色的牆壁、拍打牆壁,自己樂得要命,我都不知怎麼跟他溝通?」

老師說:「班上同學大家都可以遵守規則,唯獨小良(化名)這個孩子總是唱反調,情緒控制很差,但家長似乎認為是學校的問題,真不知如何跟家長溝通?」

隨著教育水準的提高,晚婚的趨勢,造成單胎化的現象,家長給予小朋友的呵護更是無微不至,有的家長自覺小孩子不對勁,就立即尋找醫療資源協助,確認小孩子的狀況,但有的小朋友是到學校生活後,由老師或同學反應之後,經醫療團隊協助確認,才知道小朋友可能有生長遲緩的問題。

在精神科兒童門診或早期療育中心,我們常聽到許多的無助、無奈、挫敗,或是學生、家長、老師等的誤解與猜忌。其實每個人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幫忙孩子獲得一個正常的成長過程及健全的身心發展。

兒童的行為表現均大同小異,若有特殊行為大概都會被注意到,但這些特殊行為並不代表絕對的好或壞。

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他不知道代表什麼意義,因為孩子只是很真實的表現出自己而已。

對老師來說,他有告知家長與協助的義務,因為老師們接觸過很多孩子,他們知道「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的好處。

對家長來說,對於小朋友的特殊行為認知上,可能有點模糊、懵懂,這個是病嗎?常不知該如何是好,也不知尋找協助管道,只知道自己的小朋友比別的小朋友特別,接著,可能是生活型態的改變。

其實當孩子有發展遲緩、自閉、過動、情緒障礙、適應障礙、語言障礙、感覺統合不協調、智能不足或性別認同問題出現時,大都會尋求兒童精神科進一步的評估與協助。但是發覺孩子的問題仍需家長、教師及醫療團隊三方面的合作,小朋友的問題才能適宜、適所且得宜處理。

「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是對生長遲緩或學童身心疾病(如:過動兒、學習障礙、拒學等)最佳的處置,讓小朋友能早日回歸所謂的正常生活。

若家長與老師對孩子日常生活的表現意見相左時,醫療團隊的協助是一個立場客觀、給予直接協助,且對三方面有正向幫忙的溝通平台,可提供小朋友得到適宜的醫療照護,讓教師了解小朋友的情況而減少對學童的行為誤解。家長可依醫療團隊的建議,循序漸進改善小朋友的生活方式。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護理科護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