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早產雙胞胎心衰竭 心導管術保命

2019/12/25 05:30

▲媽媽與阿嬤昨天抱著雙胞胎小兄弟,感謝郭業文醫師的治療。(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放性動脈導管指的是,主動脈的血流大量分流到肺動脈,增加心肺負擔。(記者蔡淑媛翻攝)

楊姓雙胞胎兄弟在媽媽懷孕33週時早產出生,體重都不到2000公克,且都罹患大型的開放性動脈導管,用藥治療無效,體重發育停滯,合併肺高壓、心衰竭,分別在出生第2、3週大時,接受心導管手術置入封閉器,成功封堵動脈導管保命,免於開胸風險。

兩兄弟術後體重明顯增長,現在4個月大,長到6和5公斤,接近足月兒體重,健康活潑。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郭業文指出,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為千分之1,早產兒為千分之4,也是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前3名,出生週數、體重愈少,發生率愈高,尤其在早產兒容易引起心衰竭,以及其它嚴重的合併症,如肺高壓和肺出血等,一旦肺出血,致死率達50%以上。

封堵動脈導管 免於開胸風險

郭業文說,動脈導管是一條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的血管,是胎兒在子宮內進行胎兒循環的重要捷徑之一,依賴媽媽的血液循環,經動脈導管將氧氣及營養輸送至胎兒全身的體循環,絕大多數的新生兒出生後約2、3天會自行關閉。

動脈導管若沒關閉,較大的開放性動脈導管,會使得主動脈的血流大量持續分流到肺動脈,心肺負擔增加,造成肺高壓、肺充血、肺水腫,心臟也會擴大,甚至引起充血性心臟衰竭,有生命危險,必須手術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救命。

雙胞胎早產出生僅1900、1800公克,肺部發育原本就不成熟,又都有大型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哥哥的口徑有3mm大、弟弟5mm,出現呼吸喘、心臟擴大、肺高壓,二尖瓣及三尖瓣嚴重逆流,經治療及反覆用藥要讓動脈導管收縮變小,但都無效。

術後健康吃喝 體重明顯增長

郭業文表示,過去早產兒治療是開刀由左後側開胸進行動脈導管綁紮手術,傷口有2、3公分大、術後疼痛,現在評估後,能以心導管手術,以約2mm的心導管從鼠蹊部靜脈到心臟,置入封閉器關閉動脈導管,手術更安全。

楊太太昨天和婆婆帶著雙胞胎感謝郭業文醫師的治療,並表示,雙胞胎在治療前呼吸喘、吃不下,術後終於能健康吃喝,長高、長胖,現在頭好壯壯。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