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糞便提煉精華 治好超可怕腸道細菌

2019/07/12 05:30

▲從糞便「提煉」後的精華,將植入病患體內來平衡腸道細菌。 (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成立「長庚微菌治療中心」與「微菌銀行」,建立跨領域的團隊,設置符合標準的微菌純化與保存系統。(記者吳亮儀攝)

一名3歲小男孩因發炎性腸道疾病持續腹瀉、血便,被診斷出是高度抗藥性的困難梭菌感染;另一名88歲的男病患有多種慢性病,去年因大腸感染化膿破裂而住院,一天腹瀉7、8次,也被診斷是困難梭菌感染。

▲醫師利用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的病患。(長庚醫院提供)

困難梭菌感染 持續腹瀉

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指出,困難梭菌一般會寄生在人體腸道內,若長期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腸道內本來平衡的菌相改變後,導致困難梭菌生長加快,影響其他細菌並釋放毒素,導致嚴重腸道併發症。

困難梭菌會引發可怕的偽膜性大腸炎和毒性巨結腸症,通常會要使用更多的強力抗生素如萬古黴素等,但常治療失敗;衛福部去年通過特管辦法,可用「微菌叢植入術」治療,靠健康捐贈者的腸道菌叢以灌腸、內視鏡或口服膠囊方式植入病人腸道,來恢復病患的腸道菌叢平衡。

林口長庚醫院至今年6月已用微菌叢植入術治癒5例困難梭菌感染,病患經移植2~4週後,都恢復正常腸道菌相,且無復發跡象。

邱政洵說,國際多項研究顯示,腸胃道的菌叢與許多疾病有關,若能將不正常的腸道菌叢調整成正常腸道菌叢,將可達到治療效果。

長庚醫院指出,此項治療年齡最小的病患是年約3歲的小男孩,因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持續腹瀉血便而住院,又被診斷出高度抗藥性的困難梭菌感染,經常規抗生素治療無效,仍反覆感染。

微菌叢植入術 調整菌相

醫療團隊決定採用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希望能改善該病童的腸道菌相。第一次篩檢微菌捐贈者是找他的哥哥,但哥哥的糞便被檢驗出有致病性細菌,不適合擔任糞便捐贈者;之後篩檢他的姊姊捐贈資格,確認姊姊的健康條件符合擔任捐贈者後,便幫該病童執行微菌叢植入術,利用內視鏡方式將姊姊的腸道菌叢植入該病童腸道。

病人與捐贈者 須嚴格篩檢

邱政洵說,目前微菌叢植入須符合特管辦法進行嚴格的病人與捐贈者篩檢,涵蓋抗藥細菌的篩檢,只要合乎特管辦法通過的適應症,經過醫師評估及篩選到合適的腸道菌叢捐贈者,就可以執行微菌叢植入術治療,以改善腸道菌相的平衡。

長期住院、有使用過廣效性抗生素的病人、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以及有慢性疾病、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都是困難梭菌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如果出現不明原因腹瀉,甚至合併腹脹、腹痛或血便,就要懷疑可能是困難梭菌感染,應儘快就醫診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