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照護失智患者 不要傷了他的自尊

2006/11/27 06:00

文/朱怡娟

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六十五歲還年輕的楊先生,因需要申請藥物,由太太陪同前來接受心智功能評估。

他的衣著整齊得體,行走自如,若非略顯僵硬、不安的神情,外表很難看出有任何異樣。

但在進行評估時,和他的交談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反應速度變慢,結果也顯示出楊先生目前已接近中度失智症。因評估需要,也訪談了楊太太,在談及楊先生日常生活的表現時,只見原先態度和善、語氣平順的她,逐漸拉高嗓門,忿忿不平地說:「現在退休後沒事在家,看他閒閒的也不是辦法,請他做點家事,卻無法按照我交代的完成,連簡單的澆花也不會,說他幾句還會生氣,別人又都說是我的錯,這些難道都是我該受的嗎?」類似上述情境,臨床上並不罕見。楊先生是一位阿茲海默病患者,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原發性退化型失智症,一旦家中有人罹患,對家屬(尤其是主要照顧者)而言,無異是一長期的挑戰。在此提出三點照護上的小叮嚀:

●失智不等於完全失去自我:

即使失智患者從最初的近期記憶受損開始,其他認知功能如語言、空間、算術、計劃與推理等能力也會漸受影響,但也不代表他已完全喪失自我。也就是說,對於責備等負面話語或肢體表現,他仍感受得到,也會覺得傷心難過,因此在患者面前的言談舉止應謹慎,避免傷害他的自尊。

●讓他做,但不要抱持太大的期待:

雖然失智症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但在能力範圍內的事,應盡量讓他自己做,所謂「用進廢退」,然而家屬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患者外表雖如正常人般,但畢竟其認知功能的確已有程度不等的衰退,所以請允許,並接受他可以做得不如以前一樣好。

●善待自己,保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照顧失智患者非一朝一夕,也絕非家中某特定份子的責任,在長期照護上,記得給自己一些喘息的機會,盡量維持原本的生活步調與內涵,必要時,要懂得向家中其他成員或專業機構尋求援助。

失智患者的照護是一條漫漫長路,誠如聖嚴法師所提處理事情的四個態度「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對疾病而言,再加上「認識它」,願意面對後,認識瞭解疾病的樣貌,才能接受、處理進而放下它,且永遠記得他是病患,他絕非故意的,他也不希望這樣,如此才能在照護路上時時釋懷,換個角度想,地獄是可以變天堂的!(本文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