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育兒抱緊緊 奶爸也得媽媽手

2016/07/25 06:00

▲近年來不少男性分擔育兒工作,結果長時間抱小孩罹患「媽媽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 (記者謝佳君攝)

記者謝佳君/台北報導

▲「大拇指拉筋運動」為四指包住大拇指握拳,拳眼朝天花板再慢慢往地面方向拉。(復健專科診所提供)

新好爸爸也可能得到「媽媽手」!一名45歲男子喜獲麟兒當爸,從孩子出生到十多公斤時常幫忙帶,但長時間抱孩子讓他的拇指與手腕交接處開始出現疼痛感,大拇指內摺也十分難受,就醫發現竟然罹患「媽媽手」,所幸經過口服消炎止痛藥及注射局部類固醇,已成功緩解疼痛,不適症狀也逐漸改善。

▲「大拇指外展運動」為大拇指旋轉。(復健專科診所提供)

復健專科診所院長曾清祥表示,「媽媽手」不再是家庭主婦的專利,近年來,男性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元,除了辛勤工作撐起家中經濟外,不少人也分擔育兒工作,結果罹患「媽媽手」,又稱「爸爸手」。

曾清祥指出,俗稱的「媽媽手」或「爸爸手」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位置在靠近拇指根部的手腕,當長時間抱小孩或手部施力不當,可能使拇指外展長肌、拇指伸展短肌與橈骨過度摩擦發炎,若症狀反覆,造成慢性疼痛,將更不容易緩解。

「媽媽手」或「爸爸手」的常見症狀為大拇指靠近手腕處持續疼痛腫脹,甚至無法施力;一旦發生沾黏,會有緊繃、大拇指活動卡住的感覺,或是可摸到凸起的腫塊。急性治療通常採取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配合物理治療,如電療、超音波,或配戴手部護具保護手腕;慢性期則局部熱敷,搭配拉筋及適量的肌力訓練,必要時可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以解除疼痛。

不過,醫師提醒,若長時間重複使用拇指施力、重度依賴手機者,也可能得到此病,建議平常注意手部使用姿勢,並讓手部獲足夠休息,也可進行大拇指外展運動,例如大拇指旋轉10次,或是大拇指拉筋運動,例如四指包住大拇指握拳,拳眼朝天花板再慢慢往地面方向拉,接著停留10秒回到原來位置,大約做個10次,可緩解手部不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