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檢偶發瘤 持續追蹤免緊張

2016/06/29 06:00

▲醫師建議,民眾接受健檢後可與醫師討論評估後續追蹤及處置,避免受檢者過度焦慮及處置。圖為情境示意圖,非本文當事人。(記者謝佳君攝)

記者謝佳君/台北報導

50多歲女性日前接受光波共振檢查,報告顯示腦、肝、右腎等都有疑似病變,嚇得她趕緊又去做全身核磁共振,結果原本的疑似病變沒檢查出來,倒是又發現腦蜘蛛網膜囊腫、肝囊腫及腎血管肌肉脂肪瘤,最後找上其他診所,醫師評估風險不高,建議持續追蹤即可。

隨著保健意識提高,越來越多民眾健檢時會進行超音波、磁振造影、低輻射肺部電腦斷層等高階影像檢查,因而常發現「健檢偶發瘤」,意即健檢中偶然發現的腫瘤,通常沒有明顯不適症狀,且良性比例較高,後續可再追蹤或處置。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指出,門診常見患者帶著厚厚的體檢報告,詳盡的影像檢查中發現許多器官都有偶發瘤,患者因此疲於奔命,到各專科門診掛號,但有限的門診時間又無法充分有效的溝通。

醫師指出,健檢偶發瘤常見於甲狀腺、肺、腦下垂體、腎上腺、肝、腎、胰臟及卵巢等。以甲狀腺為例,一般人終其一生有5成機會出現3公分以下的甲狀腺結節,但真正的惡性腫瘤不到5%,甚至低於2%;因此健檢有2到3成機會檢查出甲狀腺結節,還須評估個人病史、家族史、血液檢查及病灶影像特色等,決定是否切片檢查、手術或持續追蹤即可。

肺結節也是健檢常見偶發瘤,肺部電腦斷層出現肺結節的比率從8%至51%不等,因此還需根據受檢者的年齡、抽菸與否、病史、肺結節出現部位、大小、形狀等,概算出惡性腫瘤機率並參考風險值高低,評估是否立即開刀、切片檢查或定期追蹤。

除了與醫師討論評估後續追蹤及處置,可避免受檢者過度焦慮及處置,醫師也提醒,電腦斷層及正子造影也有輻射暴露的風險。建議50歲以上女性可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發現是否罹患肺腺癌;男性抽菸或嚼食檳榔也可接受口腔及食道癌篩檢,正確評估才能讓健檢合理又有效率。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