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數位療法」評估納保 健保給付首款AI醫材已394人次申報

2024/06/18 18:50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數位療法產品多元,健保署正在建立評估方式,也會考慮透過暫時性給付、健保沙盒、簡化自費核准程序等,提升醫療照護品質。 (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健保去年給付首款AI醫材,用於手術麻醉高風險病人監測,在病人發生低血壓前15分鐘預警,有效減少術後併發症及住院天數,超越現有血液動力學監視器,截至今年4月已有394人次申報,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18日)表示,數位療法產品多元,健保署正在建立評估方式,也會考慮透過暫時性給付、健保沙盒、簡化自費核准程序等,加速產品落地。

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今天舉辦「台灣數位療法產業發展趨勢論壇」,理事長、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致詞時指出,台灣的晶圓製造技術卓越,是全球Al產業鏈的重要供應者,然而台灣對於數位應用卻相對保守,近年政府積極推動產業發展,但數位療法是跨領域整合的創新產物,查驗登記規定及給付制度尚有不足,若未能建立完善的給付機制,難以讓投資人進入市場,最終台灣可能止步於AI零組件的製造。

產業界認為良好的給付制度是發揮「數位療法」價值的最後一哩路,資誠生醫產業團隊會計師林冠宏提到,國外研調機構資訊指出,「給付途徑」仍是投資人對是否投資生技公司時最大的考量因素,先進國家如德國、法國、英國都有暫行性給付等制度,日本則以類似醫材審查的方式,進行數位療法的審查與給付評估,加速數位療法落地。

石崇良說,健保與時俱進調整給付思維,去年推出暫時性支付藥品制度,目前已納入9項新藥,但「數位治療比新藥還要新!」,有別於傳統藥品用於治療、預防,數位治療還有「管理疾病」用途,或可與其他硬體設備、服務或藥物等進行整合優化,因此希望根據產品能創造的價值,研議新的給付的模式。

石崇良指出,數位醫療產品多元,除去年通過用於手術麻醉的AI醫材,另如慢性病照護、輔助劑量調整、即時監測資訊反饋等都能提供更好的醫療照顧,但健保就像投資工具,必須考量投資報酬率,因此定價、產品效果、成本效益都要審慎評估。

石崇良說,現行數位醫療的商業模式大致可分為直接面對病患和面對醫療院所等機構或系統管理平台兩種。由於是新興產品,健保署正積極建立新的評估方式,並會考慮暫時性支付或在健保總額之外的健保沙盒進行,同時自費市場也可透過簡化自費核准程序,加快數位醫療的應用。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