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未來AI能取代醫師? 蘇一峰模擬看診場景直言:不可能

2024/06/10 14:31

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坦言,其實AI很難取代醫師,因為人醫最強的是抓出重點,但AI則將安排大量檢查來處理所有的主訴;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日前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旋風訪台,引起AI熱潮,不過AI真的能大量取代醫師的地位嗎?對此,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坦言,其實很難,沒有50年不太可能,因為人醫最強的是抓出重點,但AI則將安排大量檢查來處理所有的主訴,所以這一代醫師根本不用擔心,還有健保也不會給付AI看診。

門診能被AI取代嗎?蘇一峰在臉書發文指出,門診醫師一眼就能看到的資訊,這個功夫AI就要學習很久了;舉例來說,「一個老婦人走進來主訴咳嗽,看起來有點喘,但是阿嬤抱怨的是咳嗽胸悶,十幾年了四肢酸痛、頭有點暈、下巴痛牙痛.....旁邊的看護一直抱怨阿嬤哪裡不舒服講個沒完。一個門診30分鐘無法結束。」

蘇一峰表示,此時若是醫師,看到喘,當下馬上決定先別管症狀,去照X光、心電圖、抽血、量血壓,結果發現是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若是AI醫,從教科書解釋咳嗽的可能原因花了10幾分鐘,胸悶的可能又10分鐘,四肢酸痛再10分鐘,頭暈再10分鐘,牙痛再10分鐘,最後安排了零零總總10幾項的檢查,最後回家等大量的檢查時間,在家中昏倒送醫。

蘇一峰說明,人醫最強的是抓出重點。因為人醫看病久了會有一種直覺能判斷重點,AI醫則要靠大量的檢查來替代這一直覺;人醫能安排最基本的檢查快速發現重點,AI則將安排大量檢查來處理所有的主訴。

蘇一峰認為,如果AI醫上路之後,檢查使用量可能會超量,健保第一個會受不了;門診進度也會很冗長緩慢,也會讓病人不能接受。此外,用AI完全取代醫師的醫院建設成本很高,而且不一定有健保可能要自費,到頭來還是人類最便宜。「AI跟醫師合作才是最好的工作型態」。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