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 台大醫: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19.2%焦慮症

2021/10/25 13:44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醫療團隊也發現,部分確診個案,即使在病毒感染痊癒後,仍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學界稱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台大醫院提供)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醫療團隊也發現,部分確診個案,即使在病毒感染痊癒後,仍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學界稱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衝擊下,民眾面對快速變化、更不確定的環境,容易有許多莫名的情緒湧現。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醫療團隊發現,部分確診個案,即使在病毒感染痊癒後,仍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學界稱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

台大醫院今天舉辦「對抗新冠肺炎的憂鬱及精神疾病」視訊線上記者會,精神醫學部醫師陳宜明分享,疫情期間有位長輩在醫院裡照顧小孩,本來生活壓力就很大,長輩染疫確診後即被發現有「譫妄症」,後來病毒感染雖痊癒,仍持續出現情緒低落、睡眠障礙、悲觀等情形,由於這名長輩染疫後對憂鬱症藥物副作用特別敏感,因此在給藥上做了調整,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陳宜明指出,臨床觀察發現,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19.2%焦慮症、2.8%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輕症病患也可能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而COVID-19譫妄症的症狀,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或感染跡象,仍可能意識混亂或躁動,注意力異常,動作僵硬、言語和進食異常等。

面對「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陳宜明說,通常會以行為治療為主,當躁動、僵直、或知覺異常時,則搭配多巴胺促進劑等藥物治療,用藥效果佳,約1至2週就能看到改善。

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表示,精神健康治療的策略大致相同,除了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家庭與社會的支持也相當重要,疫情間有一名境外移入的年輕人,本身有在治療憂鬱及恐慌,確診後對精神健康衝擊加劇,在調整用藥、認知治療後,加上家庭和學校的支持下,經過3、4個月已能恢復。

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宗正也表示,在病患住院期間,團隊透過視訊電話等方式,評估病患的精神健康狀態,視情況在病患出院後安排持續門診追蹤;隨著疫情趨緩,使用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搭配復健和運動來讓症狀更快復原。

疫情期間,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團隊也投入研究,探討COVID-19相關精神症狀表現,並發表於台灣醫學期刊中。作者之一的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陳錫中表示,對於有心理困擾與精神疾病的病患而言,保持物理距離的行為雖然能有效防疫,但同時可能使家庭、社群、和醫療的支持力量無法持續協助病患,因此研究也提出建構遠距醫療的重要,尤其台灣是科技島,提前佈局不僅能更妥善因應未來的疫情挑戰,也可望成為世界借鏡對象。

台大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宗正、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醫師陳錫中、醫師陳宜明(左至右)今天共同參與「對抗新冠肺炎的憂鬱及精神疾病」視訊線上記者會,分享臨床經驗。(台大醫院提供)

台大精神醫學部主任黃宗正、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醫師陳錫中、醫師陳宜明(左至右)今天共同參與「對抗新冠肺炎的憂鬱及精神疾病」視訊線上記者會,分享臨床經驗。(台大醫院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