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康網》妙齡女輕忽乾眼症狀險失明 角膜移植+藥物治療挽回視力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別以為乾眼症只是眼睛乾澀,眼科醫師指出,曾收治一名24歲妙齡女子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等危險因子,但她輕忽乾眼症狀,直到雙眼幾乎看不到才就醫。檢查發現,她的眼睛已經極度乾燥並導致角膜破損,只好接受角膜移植搭配用藥治療,所幸視力恢復至0.6,才得以重拾日常生活。
約180萬人有乾眼症狀 年紀愈大比例愈高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主治醫師,也是眼科教授孫啟欽指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國內乾眼整體盛行率為7.85%,約180萬患者,且年紀愈大,乾眼症比例越高。
未成年的乾眼患者角膜損傷風險增6.66倍
這個大型研究也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出現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增加6.66倍;乾眼症患者角膜損傷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7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
乾眼是病 出現四大症狀速就醫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強調,乾眼症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需治療的疾病。長期忽視恐造成角膜病變、甚至視力受損,提醒民眾眼睛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孫啟欽建議,民眾若懷疑罹患乾眼症,可先透過「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檢測 ,若數值超過13分,應儘速至醫療院所就醫,透過醫師專業檢查與診斷進行乾眼症的診斷。
他並指出,乾眼症依其嚴重程度分為4個等級,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一級輕度乾眼症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搭配熱敷按摩緩解症狀;第二、三級中度乾眼症,建議除了使用不含防腐劑人工淚液外,加入抗發炎藥物、自體血清治療、淚管塞等方式控制病情;第四級重度乾眼症,除了上述治療方式,必須接受局部免疫抑制劑或手術,以避免視力損害。
孫啟欽說明,乾眼症的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減緩乾眼症狀、避免角膜傷害,使用人工淚液能增加眼球的濕潤度,讓患者有更好的疾病控制與症狀緩解。臨床觀察普遍民眾對於人工淚液或眼藥水存有三大迷思謬誤。
●迷思1:「人工淚液或眼藥水,越清涼越好?天天滴是保養?」
孫啟欽解釋,保養型眼藥水內多含「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薄荷醇」等成分,僅能短暫舒緩症狀,長期使用會容易使眼壓變高,白內障形成。至於具潤滑功能的人工淚液,可緩解眼睛乾澀不適,可作為乾眼症患者首選。
隨著緩解乾眼的需求攀升,越來越多人工淚液在包裝與配方上改良,調整為不含防腐劑的單支裝,用過即棄,也更衛生與安全,但仍建議民眾在醫師指示下選擇使用。
●迷思2:「使用人工淚液會造成依賴性,讓眼睛越來越乾,加重乾眼症?」
孫啟欽表示,使用人工淚液不會造成依賴,但若出現乾眼症狀加劇,就要當心疾病惡化,建議民眾遵循醫囑,依病況使用適合的眼藥水。
●迷思3:「洗眼液可以改善乾眼症嗎?」
孫啟欽表示,洗眼液會把淚液中許多具有抵抗力的蛋白沖洗掉,反而增加症狀惡化風險,因此並不建議使用洗眼液。
孫啟欽提醒,護眼行動應從日常做起,民眾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處於「良好環境」中,應避免室內過強空調,不要去煙霧瀰漫處。「多保濕、多保養、多休息」三大護眼觀念也能讓民眾遠離乾眼症,例如在桌上放一杯水提高室內濕度、透過熱敷或增加眨眼頻率促進淚液分泌,維持充足睡眠也有效減緩乾眼症狀。
鄭惠川任重申,「3C產品重度使用者、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四大高風險族群要提高警覺;患者除了遵照醫囑治療,平日也應遵守「適當使用人工淚液、用眼過程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使用隱形眼鏡、均衡飲食,多補充維生素A」四種日常照護準則,以改善乾眼不適、促進眼睛健康。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