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 2024-04-22 15:51

    健康網》完美控糖靠飲食! 醫推3食材遠離糖尿病、肥胖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據國健署統計,平均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成為高風險對象。為了讓民眾遠離高血糖危害,初日診所醫師李唐越激薦「降血糖必吃3食物」,包括鮭魚、秋葵及亞麻仁籽,除可有效控糖外,還能預防肥胖。李唐越在「初日醫學 - 宋晏仁醫師 x Cofit 」YouTube短影片分享,糖友

  • 2024-04-22 05:30

    85歲慢性病翁反覆昏倒 心室性頻脈作祟

    1名85歲老先生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史,長期服用降血糖和降高血壓用藥。最近有好幾次無故在家昏倒,過一陣子又醒了,卻找不出原因。前來門診就醫時,我先確認是否與降血糖藥與降血壓藥有關,經鑑別診斷排除這些可能性。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律不整引起的,然而他每次就診時,都是清醒的,且心跳正常,心電圖也無異

  • 2024-04-21 11:25

    健康網》她每天起床渴到狂灌水還伴隨心悸 一查糖化血色數高達8.3

    葉立斌/核稿編輯一名30多歲女子,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口渴和心悸,需灌大量的水才能緩解症狀,原本擔心是甲狀腺出問題而求診,結果內分泌檢查發現,糖化血色數高達8.3,竟是中度糖尿病,讓她意外,患有此病卻完全不自知。經給予藥物治療一週後,症狀已改善。

  • 2024-04-16 19:21

    健康網》把這根抽完就好 醫:吸菸有高風險讓支架再次阻塞

    葉立斌/核稿編輯吸菸是國人健康危害頭號殺手,據國健署統計,台灣每年有2萬多人死於菸害,平均不到20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而失去生命。急診醫師表示,吸菸對於心血管疾病是危險因子之一,針對致命的心肌梗塞來看,相比沒吸菸者發生率高3至6倍。且心梗患者即便冠狀動脈已放支架,如果還不戒菸,那已裝好的支架會有更高風

  • 2024-04-16 15:21

    每4人就有1人糖尿病前期! 國健署:健檢3數據異常應警覺

    糖尿病是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平均每4人就有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成為高風險對象。國健署提醒,一般健檢若發現血壓、空腹血糖值、三酸甘油脂,這3項數據異常,應提高警覺,盡快尋求專業醫事人員的幫助,並積極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及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以上的中度強度,以降低三高慢性病的發生風

  • 2024-04-15 16:36

    山豬猝逝》曾患睡眠呼吸中止症1晚斷氣19次! 醫:猝死風險恐達4倍

    綜藝節目《瘋神無雙》固定班底的山豬(陳俊甫),今(15)日傳因感冒未癒罹肺炎併發敗血性休克猝逝,享年38歲。過去,山豬在社群平台透露曾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OSA)」,光是晚上睡覺1小時就中斷呼吸高達19次,同時還有高血壓等其它併發症。醫師表示,患有OSA一旦感冒千萬要小心,因為患者在睡夢中猝死的風

  • 2024-04-15 16:02

    山豬猝逝》病毒引敗血性休克 醫:戰場太大引全身敗血症

    相關新聞請見周曉涵不捨山豬猝逝 曬捏耳照「令人心碎」(影音)《瘋神無雙》山豬猝逝享年38歲 感冒未癒罹肺炎敗血性休克因模仿蛋黃哥、擔任《瘋神無雙》班底爆紅的藝人「山豬」陳俊甫今(15)日驚傳過世,享年38歲。據報導,山豬因感冒長期未痊癒,入院後發現有肺炎,引發敗血性休克而過世。實際上由細菌引發的敗血

  • 2024-04-11 21:15

    中國醫大「林昭庚院士樓」今揭牌 肯定傑出校友林昭庚的學術貢獻

    中國醫藥大學肯定傑出校友、中研院院士林昭庚提升台灣中醫藥研究與發展的國際地位,在學校英才校區成立「林昭庚院士樓」,今舉行揭牌儀式。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指出,林昭庚長期致力於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促進國際醫學合作,甚至榮獲世界衛生組織(WHO)邀請出席瑞士日內瓦會議,是台灣退出聯合國後,第一

  • 2024-04-09 11:52

    花蓮強震》高三生遭巨石壓腿1天命危恐截肢 醫示警:恐增這些風險

    葉立斌/核稿編輯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8日統計,花蓮0403強震共造成13人死亡、1146人受傷,尚有6人失聯。其中1名高三生黃家安被巨石壓住雙腿1天後,於九曲洞獲救,但目前仍然命危急救中,且雙腿有截肢可能。醫師姜冠宇表示,巨石壓腿除致腔室症候群,若需截肢,發生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動脈粥狀硬化風險高,且

  • 2024-04-07 19:51

    健康網》排血便吐血竟是腸道細菌寄生 醫:出現這些情況快就醫

    葉立斌/核稿編輯65歲男子因排血便又吐血前去看診,不過做了胃鏡與大腸鏡檢查無發現異樣,醫師便建議他到大醫院做「動脈電腦斷層」攝影與血液檢查,最發現是腸道細菌跑到動脈寄生,導致感染性動脈瘤與十二指腸形成廔管,才會讓腸胃道一直出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提醒,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又出現發燒、寒顫、吐血、血

  • 2024-04-07 05:30

    挺過顯影劑傷腎 95歲勇嬤做胃鏡甩病

    高齡95歲廖阿嬤患有多項慢性病,日前她發現突然排出黑便,連忙就醫檢查,醫師建議做胃鏡,但因需使用顯影劑,家人都擔心會有傷腎風險,一度萌生退意,所幸經醫療團隊詳細告知各項預防措施及分析利弊得失後,阿嬤勇敢接受檢查,不僅順利解決胃出血問題,2週後腎功能也恢復就醫前數值,讓家屬感謝不已。

  • 2024-04-02 19:53

    RSV傳染力比流感高2倍! 台大醫示警:「這些」族群要注意

    近期是呼吸道病毒流行期,其中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更不可輕忽!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RSV是全年齡都可能感染的病毒,且傳染力比起流感高出約2倍,族群以小孩居多,但銀髮族感染RSV機率,可能比流感更常見,因此若有糖尿病、腎臟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冠狀動脈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等共病,

  • 2024-03-31 17:05

    健康網》憂降血脂藥傷肝? 研究:有助降低慢性肝炎風險

    葉立斌/核稿編輯有些人會擔心「吃藥是吃毒」、「藥吃這麼多會不會傷肝傷腎」,而把醫師所開的處方藥束諸高閣,最後不僅沒有護到肝腎,還會導致疾病失控!胃腸肝膽科醫師賴佳業指出,瑞典最近有研究發現,血脂藥可能還有助於降低慢性肝炎風險,提醒三高病友要好好吃藥。

  • 2024-03-31 14:37

    健康網》70歲糖友靠每天做1事 1年內糖化血色素8%降至6%

    葉立斌/核稿編輯糖尿病是十大死因之一,如何控制血糖是國人重要議題。營養師李婉萍分享,一名70歲糖友,原本糖化血色素都落在8%,在短短1年,數值卻降到6至6.5%,進一步詢問才得知,原來她每天都吃3把青菜的量,就把血糖控制得很好。吃青菜有那些好處?李婉萍於臉書粉專「李婉萍營養師」發文解釋,除了有助使血

  • 2024-03-31 11:33

    健康網》台灣40歲以上38.3%患有高血壓 國健署供這些人每3年1次檢查

    葉立斌/核稿編輯年過40,慢性病風險隨之提高,根據國健署統計,40歲以上國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盛行率分別為38.3%、34.1%及16.4%。國健署提供40至64歲民眾每3年1次檢查,若罹患小兒麻痺者提前至35歲以上、原住民提前至55歲以上及65歲以上,每1年1次預防保健服務。

  • 2024-03-24 22:26

    健康網》吸菸不只傷肺 研究:還會增加內臟脂肪罹慢性病

    林惠琴/核稿編輯眾所皆知吸菸有害身體健康,但癮君子常常要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下定決心戒菸,現在有新研究發現,抽菸不只傷肺,還可能因為腹部內臟脂肪增加導致發炎,進而引發其他慢性疾病,該研究於本月20日發表於《成癮》(Addiction)。

  • 2024-03-23 20:31

    健康網》西藥不治本不吃是防毒? 醫:拿了一堆藥不吃無治療效果

    劉力仁/核稿編輯李小姐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血脂異常,回診時她的低密度膽固醇(LDL)超出健康範圍,才坦承抗拒降血脂藥物,堅信西方醫學「只能治標不治本」,所有的藥物都是毒。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表示,藥物應被視為治療的一部分,很多糖尿病初期的病人,按時服藥並調整生活習慣,當數值回到正常後,

  • 2024-03-10 22:09

    健康網》睪固酮低下不「性」福 醫曝糖尿病風險也提高

    林惠琴/核稿編輯睪固酮掌管男性「雄風」,負責維持肌肉量和骨骼健康,讓男性不論在日常生活或床上都精神充沛。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鈺昕指出,若睪固酮濃度不足或下降,可能產生如性慾下降、情緒不穩、骨質疏鬆、容易疲勞;而且更容易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症候群,建議定期抽血篩檢來檢測睪固酮數值。

  • 2024-03-09 22:47

    健康網》5旬婦代謝症候群併發C肝 服藥2個月根除病毒

    劉力仁/核稿編輯56歲陳姓婦人有代謝症候群合併C型肝炎,從去年接受C肝根除治療,投藥全基因型抗病毒藥(DAA)2個月之後,C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病毒量無法偵測,C肝病毒根除。凝血功能、黃疸指數、白蛋白、肝功能均為統計學上所認定的「顯著改善」。後續3到6個月追蹤抽血,經醫師衛教飲食控制

  • 2024-03-08 21:49

    健康網》全台凍番薯「下探10度」 國健署5字訣保平安

    沈莉馨/核稿編輯中央氣象署表示,今、明(8日、9日)兩天強烈大陸冷氣團或寒流影響,各地天氣非常寒冷,最低溫下探10度,因此,國健署於臉書及網站「健康九九」發文呼籲,民眾應加強禦寒保暖措施,帽子、圍巾及保暖衣物不可少,並要多留意家中長者及心腦血管相關的慢性病患者的身體狀況,提出保暖5字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