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男童腹瀉當腸胃炎 竟罹神經內分泌腫瘤

2014/11/06 06:00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一名年僅12歲男童反覆腹瀉、腹痛,起初以為是腸躁症或腸胃炎,但多次治療仍未獲得改善,經內視鏡檢查,竟發現十二指腸部位長出多顆腫瘤,並有轉移到肝臟的現象,確診為與「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一樣,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最後藉由手術成功救回一命!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分析癌登資料庫發現,國內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從1996年至2008年共計12年期間,發生率由10萬分之0.30成長至1.51,等於增加5倍,估計每年約新增400位患者。

台大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鄭祖耀表示,國內神經內分泌腫瘤超過7成發生於50歲以上族群,但全台最年輕個案則為9歲。常見於腸道、胰臟,惡性度高,容易被誤診為大腸癌或胰臟癌,也有個案一直以為自己是腸躁症,吃了長達10年的胃藥,最後發現罹癌。以往約5成患者診斷時已發生轉移,從臨床個案來看,普遍發病至確診至少費時5至7年,一旦出現轉移情況,平均存活期只剩33個月。

鄭祖耀指出,初期無明確可分辨的症狀,導致診斷不易,但仍有疑似徵兆可供參考。萬一出現臉部潮紅、皮膚炎、起紅疹、呼吸道阻塞、心悸、盜汗、腹部疼痛、胃灼熱、小腸道出血、腹瀉、糙皮病、血便、黑便等情況,最好儘速就醫檢查,以免錯過治療期間。

不過,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強調,近年健檢普及,超過5成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經內視鏡檢查確診,且14年前初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平均腫瘤大小約8.9公分,今年則降為2.18公分,顯示技術進步有助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若為初期,甚至可以直接利用內視鏡切除,不必開刀。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