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愛吃肉不吃菜 小5童吃出高血脂

2014/06/12 06:00

市售便當裡的大塊肉排、蹄膀或炸蝦捲等主菜,會讓民眾在攝取蛋白質同時,也吃下飽和脂肪和膽固醇。(記者邱宜君攝)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把肉排三明治和奶茶的早餐組合(左),替換成蔬菜三明治和豆漿(右),可減少4成脂肪、9成膽固醇攝取量。(記者邱宜君攝)

陳太太家住「美食之都」台南,與夫家三代同堂,家中飲食由婆婆料理。為了給小學五年級的乖孫吃「好料」,婆婆每天都準備澎湃的魚、肉料理,結果乖孫不但成了體重破表的小胖弟,一次健檢中還發現,小小年紀就與阿公、阿嬤和爸爸一樣「血脂超標」。

習慣餐餐吃肉的家庭,不論大人或是小孩都要小心膽固醇升高;圖為設計畫面,圖中人物非本文當事人。(記者邱宜君攝)

營養基金會透過網路調查500多名25歲以上民眾,發現近1/4的民眾三餐都要吃肉。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提醒,很多人以為肉是攝取蛋白質最好的來源,其實根據衛生福利部2011年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蛋白質來源的優先順序是豆、魚、肉、蛋,這是因為豆類沒有膽固醇,魚、肉、蛋等動物性蛋白質含有飽和脂肪和膽固醇。

吳映蓉建議,可將每日建議的蛋白質攝取量,分為動物性和植物性各半,如此一來,不但能降低熱量、膽固醇,也能得到植物性蛋白質特有的營養素,例如大豆蛋白質。根據世界各國公布的營養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25公克大豆蛋白質,有助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血管。

專家籲蛋白質以植物性替換

吳映蓉舉例,女性若每日攝取1500大卡熱量,就要吃4份豆、魚、肉、蛋,男性若每日攝取2000大卡熱量,則要吃到6份。1份豆類約含7克大豆蛋白質,建議每天攝取3份豆類,就有21克大豆蛋白質,很接近國際建議量,其餘份數再吃動物蛋白質。

20公克黃豆或黑豆、50公克毛豆、板豆腐3格、嫩豆腐半盒、小方豆干1又1/4片,都是1份豆類;至於豆皮、素料這些加工品,飽和脂肪含量不低,建議盡量別吃。

吳映蓉提醒,1份肉類只有3根手指頭寬,市售便當的肉類幾乎都是2份以上,午晚餐常吃便當的外食族,最好把肉排分兩餐吃,並補充適量豆類。許多痛風患者不敢吃豆製品,吳映蓉說,痛風發作時應少吃豆類、肉類,但平時還是可以依照前述建議攝取,營養才不偏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