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革蜱叮咬母女 國內第2例

2013/06/19 06:00

▲王錫杰表示,革蜱身長只有0.14公分,如果沒有把握可以夾起,最好找醫療專業人員協助;圖為顯微鏡下放大的革蜱,手中拿的是放在玻璃管中的革蜱。(記者邱宜君攝)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新北市雙溪區一名29歲女性和她的3歲女兒在5月上旬,髮際、手臂和大腿內側被不明蟲子叮咬,叮咬的傷口泛紅且越來越大,裡面還有小蟲在動。這位女性的手很巧,用鑷子將小蟲夾起、完好無傷地交給衛生局,經送疾病管制局確認是「台灣革蜱(讀音同『皮』)」。

雖然革蜱有傳播疾病的風險,但這對母女並未感染任何疾病,目前傷口已逐漸癒合,疾管局研判,「革蜱」應是由野生動物身上而來。

疾病管制局副研究員、病媒專家王錫杰表示,蜱和蜘蛛一樣,是8隻腳的節肢動物,世界上共有900多種,台灣只有32種。特定的疾病只會透過特定的蜱種傳染。中國的蜱會傳播「蜱咬熱」,歐洲、西伯利亞、日本北海道的蜱會傳播「蜱媒腦炎」,美國的蜱會傳播「洛磯山斑點熱」、「萊姆病」。

這次咬人的台灣革蜱,在分類學上是與洛磯山斑點熱的美國蜱同屬,但台灣的蜱咬紀錄,只有前年一名花蓮的婦人在眼睛附近被咬案例,以及這對母女,三人都沒有感染任何疾病,台灣的蜱與疾病的關係,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王錫杰說,蜱本身雖有一些神經毒素,會經由血液進入神經系統,使手腳暫時不靈活,但毒素代謝掉之後症狀就會消失。此外,蜱是爬行移動,當牠吸血吸飽之後,就會自動離開,不會留在身上,更不會鑽進身體。

王錫杰表示,這次咬人的「若蜱」,相當於「青少年時期」的台灣革蜱,還會再變成「成蜱」,「成蜱」多在黑熊、野豬等大型哺乳動物,「若蜱」則在黃鼠狼、老鼠等中小型哺乳動物,與野生動物相關,與貓、狗無關。

疾管局提醒,民眾夏日出外旅遊、耕作、活動應作好個人防護,避免至草叢雜生之地或接觸野生動物,如有需要可穿著長袖衣褲,並使用防蚊液,就可以避免蚊蟲叮咬。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