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基因會說話〉肺癌發生難預測 基因篩檢有助治療

2013/06/09 06:00

▲低劑量的肺部電腦斷層可早期發現、診斷肺癌。(記者蔡文正攝)

基因帶有人類的遺傳信息,既是身體密碼,亦說明了致病機轉,不同的基因對於癌症及慢性病的防治有不同的貢獻,《基因會說話》專題將探討與基因相關的醫療新知與技術。

▲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期望基因位點,作為肺癌分子標的,利用抽血基因檢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資料照,記者湯佳玲攝)

記者邱宜君/專題報導

國健局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死亡率高居10大癌症榜首,一年內奪走8千多條人命,包括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前法務部長陳定南、藝人陶大偉、歌手鳳飛飛、舞蹈家羅曼菲,都因此病逝。

年奪8千命 發現症狀總太晚

由於肺癌早期幾乎毫無症狀,大部分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癌症晚期,甚至只剩幾個月生命。雖然科學家還沒找到能預測肺癌發生的關鍵基因,但已發現能協助醫師對症下藥、延長病人壽命的基因。

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內各大醫院經歷10餘年跨國研究,證實亞洲不抽菸女性共有5個肺癌「易感(相關)」基因位點,包括第三號染色體的TP63位點、第五號染色體的TERT位點、第六號染色體的ROS1-DCBLD1和HLA class II,以及變異最顯著的第十號染色體的VTI1A,帶有VTI1A的肺癌風險比約是1.32倍。

低劑量電腦斷層 可協助早期診斷

參與該研究的台大候任校長、國際肺癌權威楊泮池表示,目前只能確定這些基因與肺癌「有關」,還需要完成前瞻性臨床試驗,才能確定能否用於「預測肺癌」。

楊泮池說,現在唯一確定的是,如果家中直系血親罹患肺腺癌,罹患肺癌的機率會提高5倍,大型臨床研究也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可協助早期診斷,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雖然基因尚不足以預測肺癌的發生,但肺癌病人的壽命已經因為基因篩檢、健保給付標靶藥物而延長。

肺癌分為小細胞癌和非小細胞癌,其中又以非小細胞癌中的「肺腺癌」占我國男性肺癌的4到5成,女性肺癌的7成,沒抽菸者也是以肺腺癌為主。其中5成肺腺癌患者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會有效;若無突變,還是需要以化療、放療、手術治療為主。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情人湖院區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大部分肺腺癌病人確診時,都已經是第三期到第四期,但這時如果基因檢測發現前述突變,使用健保標靶藥物後,「再活2、3年也是很常見的」,若因無突變而不適用標靶治療,大約只能再活一年多。

「台灣的肺癌治療是國際頂尖的水準」,楊泮池表示,4年前,台大醫院肺癌病人5年存活率只有15%,現已提高到32%,肺癌第四期病人的5年存活率也從4%、5%提高到14%、15%,其他各大醫學中心的情況也差不多。

因檢測不便宜 健保無給付

目前基因檢測需要8千到1萬元,健保並無給付,有些病人雖有基因突變,卻可能因無力負擔基因檢測而錯失良藥。對此,健保局醫務管理組組長蔡淑鈴表示,健保局已蒐集資料,並邀請專家討論,正朝納入給付的方向研議中。

<新聞小辭典>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簡稱EGFR)是一個位於細胞膜上的一種蛋白質,可控制細胞生長。

當EGFR異常表現時,細胞會過度生長,和癌症發生有密切關連,在乳癌、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卵巢癌、頭頸癌、膀胱癌、大腸癌、攝護腺癌,都可觀察到EGFR有過度表現的現象。目前常用的標靶藥物都是EGFR抑制劑,可有效延長肺癌患者的存活時間,但平均使用半年後,會開始出現抗藥性。(記者邱宜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