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腸病毒最新研究 國衛院:控制血糖有助減少重症風險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目前國內正處於腸病毒流行期,許多家長在小孩感染腸病毒食慾不振時,會給點「甜頭」像是含糖飲料、布丁或果凍等甜食,不過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研究發現,避免血糖上升有助於減少重症風險。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莊志立指出,1998年台灣首度爆發腸病毒71型疫情,當年有405例疑似病例,其中有78例幼童死亡,此後每年3至5年會就會再出現一次大流行,國內正處於流行期,雖然多數病例為輕微或無併發症,但仍有少數病例發生重症或死亡,促使團隊投入研究,試圖找出造成重症的原因。
莊志立說,高血糖在嚴重感染期的病人中非常常見,但確切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團隊利用具有人類腸病毒71型受體的基因轉殖小鼠hSCARB2進行研究,發現經注射胰島素調降血糖水平後,可提高小鼠存活率,且能減少腦幹中的病毒量,顯示病毒誘導宿主產生高血糖現象,可能是病毒藉以控制宿主複製病毒的重要機制。
莊志立說,研究發現,腸病毒感染後會攻擊胰島細胞,使其釋放胰島素的能力下降,這就會導致高血糖,而高血糖會誘發微小核糖核酸(miR-206)的水平上升,miRNA-206又會抑制胰島素的產生,結果就是高血糖變得更嚴重。
莊志立指出,惡性循環下,病毒能在短時間內大量複製,可以更容易進入大腦,損害人體的生命中樞,導致心臟和呼吸問題,這是腸病毒引起重症的關鍵原因;研究也看到,其他毒性較低的腸病毒對miR-206的表現則沒有顯著影響,因此miR-206在病毒的神經毒性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研究員周彥宏指出,雖然腸病毒重症較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不過65歲以上族群多有代謝問題,正值腸病毒流行高峰期,中老年人若感染腸病毒也要特別注意高血糖引起的神經性毒性問題。
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疾病診斷與治療知名學術期刊「Theranostics」,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過去臨床端會監測包括血糖在內的各項數值,穩定病人血糖,但透過此研究,證實高血糖與腸病毒重症間的關係,未來有望針對miR-206進行研發,成為治療腸病毒感染的新策略。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