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穩定依附關係 攸關兒童健全發展

2011/09/26 06:00

文/韓青蓉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曲子,也是一個溫馨的畫面,誰忍心讓年幼的孩子離開母親的身邊?

筆者曾在一兒童安置機構,協助帶領國小高年級的「兒童成長團體」。平心而論,這是一個高難度的工作,社區中的兒童再怎麼受到忽視也還有一個家接納他,但在安置機構中的兒童顯得特別沒有安全感,眼神和身體充滿敵意和防衛,猶如刺蝟一般。

學者指出,溫暖、親密、持久的母子關係對兒童未來性格的發展非常重要。「依附安全」的孩子能夠發展出健全的能力、能夠自助,必要時,能夠求助於人、和同儕的關係良好、比較能夠自我瞭解、學習能力佳、在學校的表現比較好。

但「依附上有問題」的兒童則是對任何照顧者並無特別的偏好、可以向任何人尋求關愛和注意、甚至依附陌生人、輕易離開照顧者、常在公共場合中走失、行為魯莽、易生事故、過度黏人、攻擊照顧者。

研究亦發現,安置機構中的兒童往往會有躁動不安、不服從、不受同儕歡迎和不停尋求他人的注意等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機構人員流動性太高;在機構待得越久的兒童,同儕關係上的問題會越嚴重。

依附關係中的最重要的是依附品質及穩定與持續的照顧。「穩定」指的是照顧者是可預期、可靠的,嬰兒可與其發展依附關係,母親不一定是照顧角色的唯一人選,父親、祖母、養父母、姑姨,甚至朋友都可以成為照顧者,因為嬰兒通常不會只和一個人發展依附關係。

◎如果照顧者不得不分離時,如何處理較為理想?

建議分離之前,最好稍有規劃,即使嬰兒年幼,也要充分告知分離的事實,除非父母具有危險性,或者雙方將來不可能再團圓,應該常常安排寄養家庭的兒童和父母見面。

安置家庭愈像原生家庭,嬰兒愈能調適順利,偶爾讓嬰兒在親戚朋友等較親近的家庭中暫住,也有助於他們和照顧者分離之後的適應。

照顧者在分離結束之後,若能持續提供足夠的關愛,這些兒童會有機會擺脫分離和失落造成的負面影響。

一項針對一群在嬰兒期和童年期經常出入育幼院或更換寄養家庭的青少年進行研究,這些青少年因為缺乏穩定和持久的關愛,往往無法關愛他人、缺乏情感和同理心、有偏差行為、不愛惜生命和虐待動物(例如:把貓踩死)。

這個研究結果令人心驚膽戰,補救辦法並不容易,需要工作人員給予關愛和大量的刺激與互動,效果未必能如預期。

我們常說「生兒容易,養兒難。」台灣社會因為少子化的緣故,目前政策上鼓勵生兒育女,雖然如此,仍衷心希望每一對父母在決定生養下一代之前,慎重想一下,心理和環境上是否已準備好迎接新生命,畢竟無法好好照顧兒童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作者為韓青蓉社工師事務所社工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