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早產防治 多管齊下

2010/12/26 06:00

文/徐金源

儘管醫學不斷進步,但「早產」一直是產科難解的課題。

早產是發生在懷孕20到37週之間的生產,越小週數的生產,不僅小孩的存活堪虞,將來急、慢性疾病更會造成家庭社會的沉重負擔。

台灣發生率8%到10%

在台灣,早產的發生率一直維持在8%到10%,美國早產的發生率也逐年攀升,從1981年的9%,增加到2004年的11%。

據統計,大約有15%到20%的孕婦懷孕中,會為早產陣痛所苦,但大概沒有一個準媽媽會覺得自己會早產,很多人連「產兆」是什麼都不知道,每天又忙著家庭和工作,更不要說會想到預防早產,總是等到發生了,才急忙去找防治的方法。

要預防早產,第一步就是要早期發現哪些是孕婦可能有的早產危險,但防治早產的最大挑戰,也就在這裡,因為早產是多重原因造成的,感染、環境、母親疾病、子宮結構,甚至是基因,都可能影響早產的發生,大約只有25%的早產能找到確切的原因,既然不知道原因,要預防早產就沒那麼容易。

改善生活型態也是預防

◎近年防治早產的焦點在於下列幾個項目:

●早產風險評估

針對較可能早產的高危險孕婦,予以適切的教育,及早留意早產跡象,如此或許能略收成效。

至於哪些產婦是處於高危險群是有一些預測計分法,但最近的研究覺得預測效果不佳,僅能提供部分的協助。但我們還是建議生活型態的改善,像是營養、戒菸、家庭社會的支持網絡能提供一些協助。

●利用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

若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則早產的危險較正常的孕婦增加50%,子宮頸越短,早產的機率越高。

另外,還可偵測子宮頸的Fibronectin濃度來嘗試預測,但這兩種檢查對於非高危險的婦女預測早產的敏感度不佳,最大的好處反倒是能排除孕婦是不是高危險群。

●注射黃體素

從16到20週開始,每週注射一種黃體素針劑,大約可減少1/3的早產,但由於安全性研究還不充分,目前僅建議用於曾有早產病史的婦女。

●安胎藥物

目前早產常用的藥物包括乙型交感神經刺激劑、硫酸鎂、前列腺素合成 抑制劑、鈣離子阻斷劑及催產素拮抗劑。

在台灣最常使用的第一線用藥是交感神經刺激劑,但這種藥物常會造成產婦不適,像是心悸、心跳加速、頭痛等,嚴重的還會造成血壓下降,甚至肺水腫;硫酸鎂的安胎效果並不好。

這幾年口服鈣離子阻斷劑的應用漸受重視,美國許多醫院已將其當首選藥物來用,鈣離子阻斷劑原本是用來降血壓的,但對於血壓正常的安胎婦女,效果與乙型交感神經刺激劑相當,且副作用較少。

不過,副作用最少的藥物還是催產素拮抗劑,這是這幾年的新藥,副作用發生機率約僅傳統藥物的10%,也一樣有效,但目前健保不給付。

(作者為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