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秋來去燥 首重溫潤

2005/11/16 06:00

文/黃慧君

入秋之後,晝熱夜涼,由於氣候變化大,提醒民眾可要多注意養生。傳統醫學認為秋天容易有燥邪來犯,臨床上可再細分為「溫燥」、「涼燥」。

當天氣久晴無雨、秋陽正烈時,溫燥會讓人出現咳嗽少痰、咽乾鼻燥、口渴頭痛、無汗發熱等症。當深秋初涼、西風肅殺時,涼燥會使人咳嗽痰稀、咽乾唇燥、鼻塞不通、畏寒頭痛。但不論是溫燥還是涼燥,總是常合併皮膚乾燥發癢、大便乾結、津液缺乏等體徵表現。

「燥者潤之」,中醫關於秋燥症常用的治療處方有桑杏湯、杏蘇散、清燥救肺湯、沙參麥門冬湯等。此外,建議還要注意補充水份,平常可配合服用一些潤燥滋陰的食療來養生。以下介紹數種適合秋季食用的食材:

●百合:能潤肺止咳,還可寧心安神、幫助睡眠。可單獨炒菜或與蓮子、白木耳、冰糖做成甜羹食用。

●白木耳:生津潤肺,滋潤皮膚。將白木耳與枸杞合燉,有滋補健身之功。

●黑芝麻:與蜂蜜同熬成糊,可滋潤皮膚、滑腸通便。

●水梨:梨肉生食可清火,蒸熟之後可潤肺止咳生津。

●柿子:甘寒,養肺胃之陰,潤肺止咳。

●玉芝地仙金髓丹:包含西洋參、茯苓、甘菊、枸杞、大生地、麥冬、陳皮等藥材。本方為慈禧太后服用方,常服此方,可充養五臟、潤膚澤顏、常保青春。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