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新生兒黃疸 光療法可改善

2008/04/15 06:00

文/廖英藏

剛出生的寶寶,眼睛、臉部皮膚出現「微黃」的現象,在亞洲民族是很普遍的現象;在台灣,大約有3分之1的新生兒,因為眼睛、皮膚「太黃」了,也就是「黃疸值」太高,而必須利用「照光治療」,把「黃疸」現象降下來。

為什麼小寶寶會出現「黃疸」呢?原來就是寶寶血中的「膽紅素」太高的緣故。「膽紅素」是紅血球內的「血基素」(Heme)代謝後的產物,如果產生的量太多,就會堆積在皮膚組織而呈現黃疸。

正常情況下,「膽紅素」應該是進入肝臟,變成膽汁的一部份,然後經由膽管、十二指腸,隨大便排出。

◎引起「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的原因為:

●過多的紅血球代謝產生太多的膽紅素。

●肝臟處理膽紅素的酵素功能尚未成熟。

●已排到腸道的膽紅素被再吸收回來,結果血中的「膽紅素」升高。

一般而言,這種黃疸在10天之內就會消失。

如果小寶寶的黃疸出現太早(出生24小時就有)、黃疸值又高(大於15mg/dl),且持續不退(超過2週),那就不好了,醫學上稱為「病理性新生兒黃疸」。它會造成腦部病變(核黃疸),危及聽力、眼晴,甚至引起腦性麻痺、死亡。

所以,產後或坐月子時,臥室要「陽光充足」,以便看清楚寶寶的眼晴、膚色,如果發現不對,應立即帶給兒科醫師診察,必要時,得進行「照光」、「換血」治療,以降下黃疸數值。

值得一提的是,哺餵母乳的寶寶發生新生兒黃疸的比例較高,這可能和小寶寶的進食量不足、母乳內某些物質影響膽紅素的代謝有關,一般只要多增加餵食頻率就可獲得改善,千萬不要因此「斷乳」,因為母乳才是小寶寶的最佳食物。

(作者為台北市中崙聯合診所兒科、家醫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