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失智老媽媽 忙著藏錢

2008/01/25 06:00

文/吳佳錚

87歲的王奶奶被女兒帶來失智症門診評估。看得出來老媽媽經過一番打理,整齊乾淨且端莊的穿著,淡淡地上了妝的臉掩飾了不常出門的白淨膚色,詢問病史時,她配合且禮貌、溫和的回應著,是個很有教養且嚴謹的媽媽。

女兒仔細地描述了媽媽最近這二、三年的變化:「媽媽沒辦法記得已經吃過三餐,總是吵著要吃東西,還怪家人不給她東西吃…;經常在晚上也吵著要到XX女中上學…;她還說看到已過世的爸爸和奶奶,並且一直吵著要去找爸爸;最近情況更厲害了,三更半夜不睡覺不說,忙著把錢藏東藏西,總覺得兒子把她的錢偷走了,因此經常跟兒子起口角…」。

困擾的女兒看來盡力想壓抑下不可思議與無奈的表情,顯然對於以往慈祥尊嚴的媽媽突然間退化得像個孩子,感到震撼,並束手無策。而一旁的媽媽聽著女兒描述自己失常的情況時,靜默了,像個做錯事的小孩,悲傷地流下淚水。

臨床上,總是可以看到類似上面描述的情況一般,在每個有失智症患者的家中上演,通常也是在出現幻覺,或被偷竊妄想後,已經嚴重影響了家人的生活,甚至出現暴力攻擊,或干擾行為時,才會被帶來精神科就醫。

這時,不只患者本身因為出現精神病或情緒問題而痛苦不已,家屬通常也已經被這些混亂的行為折磨得不成人形。

失智症的患者,除了會出現記憶力和整體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外,也常會合併一些精神行為症狀,通常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精神病症狀︰包括「妄想」、「幻覺」、「錯認」等。通常出現的妄想是「被偷竊」或「被害」妄想,總覺得家人把他的錢偷走了,而與家人爭執不下;或是認為有人要下毒害他,而不敢吃東西;幻覺則通常為視幻覺,患者經常會說看到「已過世」的親人。

●第二類是情緒症狀︰包括「憂鬱」、「躁症」、「焦慮」、「失眠」、「易怒」等。

●第三類則是在嚴重時︰出現經常會「重複問話」、「日夜作息顛倒」、「夜間遊走」、「尖叫、躁動」或是「攻擊」等行為問題。

根據一份發表在2006年12月「臨床精神醫學雜誌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的文章,統計了406位分別為輕、中、重度的失智症患者,分析顯示其中有20%至40%的失智症患者會伴隨妄想、激躁或暴力行為;有20%至50%會伴隨幻覺;出現憂鬱情緒的也高達40%。

文章中建議,針對失智症伴隨的精神行為症狀應給予適當藥物治療,可讓病患及家人得到較佳的生活品質。

●失智症患者如果出現心情低落、易怒、食慾不佳、失眠、活動遲緩、自殺意念等憂鬱症狀,應給予「抗憂鬱藥物」治療。

●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症狀,或嚴重干擾行為者,可給予低劑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必要時可合併一些「抗焦慮」或「鎮靜」的藥物。

目前新一代的精神科藥物在低劑量使用下,副作用並不明顯。倘若出現副作用,也可在專業醫師的評估下,調整劑量,或使用抗副作用的藥物,一般在規則服用藥物2至4週後,這些惱人的精神行為症狀應可獲得改善,不只可以減緩記憶力退化的速度,也可以穩定失智症患者的情緒,以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

當然,主要照顧者也可以鬆一口氣,不用整晚守著總想在夜間出門遊走的失智症老人家,也不會再為了「錢被誰偷走了?」的被偷竊妄想而爭執不休了。(本文作者為署立台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