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檢查冠狀動脈 不一定要做心導管
文/洪志偉
「洪醫師,為什麼一定要做心導管才能知道心血管有沒有問題?心導管好像很恐怖!」「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有心血管問題?有沒有更好、更精確的檢查可以做?」
常有病患就醫時主訴「胸口不舒服、走路會喘,是不是有心臟病?」當檢查後確診為冠心病,要幫病患安排心導管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時,病患常會擔心心導管檢查的風險。
冠心病指的是,因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造成的心血管疾病,阻礙血液的通過,使得攜帶及供給的養分減少,而導致下游心肌缺氧及缺養分。
標準檢查心臟血管的方式是要做心導管檢查,但它屬於侵入性檢查。病人承受的不適感較大,風險也高。所以心臟科醫師都會先進行「非侵入性」的檢查來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如果是高危險群,才會安排心導管治療。
◎目前一般常見的非侵入性的檢查主要有3項:
●運動心電圖︰此項檢查是讓患者處於運動狀態下,讓心臟的負擔更加大,在此情況下,較能評估心臟是否有明顯心肌缺氧的情形,大約可找出7成的冠狀動脈性疾病。
●心臟核子造影(核醫心肌灌注掃描)︰借由鉈‐201(thallium‐201)等放射性物質注射入血液中,會經過冠狀動脈而被心臟肌肉吸收,然後分析心臟中放射性物質的分布情形。如有分布減少的情形,則懷疑此處的冠狀動脈血管有狹窄或曾梗塞過的心肌組織。對於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敏感度將近9成左右。
●斷層掃描心血管攝影︰拜先進科技快速進步之賜,先進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可以在短時間內掃描多張影像,克服心臟跳動的干擾。利用電腦追蹤顯影劑在主動脈根部成像,重組冠狀動脈血管影像。重組出的血管影像幾近等同於心導管的照影。缺點是只能代表心臟結構上的異常,並非顯示心臟功能不足。
以上三者到底孰優孰劣,因人因需求而異。運動心電圖好處是不會有藥物的使用、心臟核子造影適合無法運動的病患,而斷層掃描心血管攝影檢查則目前全民健保仍未給付、需自費。因此,臨床上若病患有症狀懷疑冠狀動脈疾病時,可以尋求心臟科醫師,並相互詳細討論和研究,以安排最適當的檢查與治療。(作者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醫師)
網友回應